哈麗婭
(新疆塔城市窩依加依勞牧場鐵列克提中心小學 新疆 塔城 834700)
小學一年級還處于人生的兒童階段,好奇心比較強烈,但耐心和注意力較低,識字的學習過程較為枯燥,所以一年級教師選擇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才可以令孩子們能夠盡快、盡可能多地識字。
在一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親和力比教師的語文水平更為重要,因為大部分孩子從一個環境到另外一個陌生的環境,用更親切、和藹的方式快速和孩子打成一片,消除隔閡,才是令孩子們能進入到小學學習狀態的基礎。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障礙,通過合理的心理輔導[1],搭建一個快樂學習的氛圍,寓教于樂,并在教學中將學習和交朋友融合,讓一年級小學生在平常生活中不把學習當做負擔,而是成為交朋友的話題,提升學生之間的友情。
通過制造歡快愉悅的氛圍,讓孩子們融入進來。課下觀察孩子們喜歡玩什么游戲,將其游戲模式融合到課堂之中,如深受小學生喜愛的“跳房子”,“丟手絹”,“擊鼓傳花”等游戲,將“房子”中融入漢字進行;在“丟手絹”游戲中的手絹加入要學習的漢字,讀出來再進行;將“擊鼓傳花”游戲中加入朗讀漢字的過程調整游戲節奏,等等都可以提起孩子們在愉悅的游戲中不知不覺加深對漢字的記憶。
學習的過程也可以在互助中完成,對于一年級小學生更是如此。小學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成立互助學習小組,在學習中以一個話題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從小就培養孩子們合作精神[2],又能在學習方面上互相攀比,將自己學到的知識自豪的在小伙伴面前“顯擺”,也能激起其他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并且老師最后要鼓勵孩子在學習“攀比”中不要過分,而積極去幫助文字知識接受較慢的同學,又要教導不懂的孩子不要怕問,積極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最后以一個小組為團體評測學習成績,讓孩子們技能相互競爭,又能互幫互助。
漢字相比于大多數外國音形文字,是以象形字起源。小學生對圖畫的認知要高于文字,所以通過將漢字的象形優勢挖掘出來,結合圖畫激發學生對識字的興趣,比如“山”,“日”,“月”等象形文字都很簡單由相應的實物繪畫演變過來的,而小學一年級的部分要求會背寫的文字都為簡單的象形文字演變,將其歸納起來,通過利用圖畫向文字演變圖讓孩子們更直觀、深刻的感受文字內涵,有必要時要開展一節中國漢字演變史,提高孩子們對漢字演變的興趣[3]。
兒歌是歌曲中的一種,通過將文字加入到輕松愉快的旋律中讓孩子們在日常學習中間,用朗朗上口的節奏將漢字讀出來,銘記于心,這種方式更多可以在加深對漢字的印象的作用上有效果。這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制作兒歌歌詞,一種是將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較復雜的文字拆解,變成幾個簡單的文字進行詠唱,這種方式可以對難識字加深印象;另一種是將文字的意義和用法變成兒歌方式詠唱,可以加深相應文字的熟悉感,同時對文字用法和意義加深印象。
在通過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孩子思維較為集中的上午,安排一節高效正式的文字教學課程,通過讀記筆畫法、部件分解法、字形分析法、比較法、熟字帶生字法、偏旁識字法等傳統的識字教學方法[4],講解較為科學的識字方法,并將這些方法作為教學中主要的考核大綱,保證每個學生能學會其中幾個主要的識字方法,即使遇到生字也能判斷出讀音或意義。結合小學生活躍的思維將這些識字法運用到極致,并在課堂以提問互動的方式檢驗學生們對方法掌握情況。
綜上所述,我們在教學中不應面于一種方法,應博采眾長,在學習中加入多樣性的活動和互動是小學教學的主體,運用游戲、兒歌、互動、圖畫和傳統教學等方式,引導一年級小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并通過改善師生對立的身份,在具有威嚴身份條件下和孩子做朋友,主要是讓一些內向和對新環境生疏的孩子打開心扉,消除隔閡,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完成學期任務,從而提升學校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