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小衛 江西省吉安市永新縣禾川鎮歐洲城龍嶺幼兒園
適宜的體育活動能夠有效地對幼兒的意志品質進行培養,目前部分幼兒教師受教學經驗影響,在開展體育活動時忽略幼兒感受,沒有對幼兒進行細致的觀察,并及時調整自身教學策略,故導致體育教學活動對幼兒缺乏吸引力且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失去此教學活動原有的“活力”,難以真正地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基于此,幼兒教師需在實踐中對教學方式進行探索,以切實提升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在幼兒教學中創設與幼兒特點相符合的教學情境是教師熟知的教學方式,實際教學過程中,有大部分教師會在教學活動中創設情境,但不同教師對情境創設的認知不盡相同,因此會存在下述問題:
首先是情境僵化問題,教師在創設體育活動情境時,沒有從幼兒需求的角度出發,而是以自身主觀意念出發,通常對某個場景生搬硬套,并未結合幼兒實際情況或者情境創設只是走過場,情境會表現得無趣且生硬,不利于幼兒對體育活動興趣的激發。其次是情境的創設浮于形式,部分教師在對體育活動情境進行創設時沒有注重實質內涵,而是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營造環境,甚至以創設情境為最終目的,表現出“去體育化”的情況,錯誤地認為利用多元的形式就能夠有效地開展幼兒體育活動,忽視了對體育運動中動作的規范、示范與講解,也沒有給幼兒充足的時間對動作進行重復練習,進而使情景創設浮于形式,弱化了情景創設的實質,使其成為一件華麗外衣。創設情境的真正目的是提升幼兒運動能力,不可將體育活動與自然嬉戲混為一談。最后是預設過多的問題,沒有重視活動的生成過程,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沒有全面地對幼兒進行觀察,并依據幼兒學情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使預設的情景沒有切實有效地調動幼兒的興趣,不僅未能使幼兒掌握新技能,甚至情景中繁雜的環境還對幼兒造成了干擾,抑或是教學活動偏離預期時,教師與幼兒之間不能進行良好的互動,未能動態地推進教學活動。
兒童觀中認為兒童是有其獨特個性的且獨立的個體,因此教師在開展體育活動時應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知曉幼兒的生活經驗以及年齡特征,并從這些因素出發制定出與幼兒興趣及認知水平相符的活動情境。除此之外,教師還需對幼兒能動性進行激發,使幼兒主動參與到情境的創設以及選擇中去,鼓勵幼兒自主決定如何創設情境,在活動中玩什么。體育活動的開展需要足夠的空間與時間,需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權與選擇權,如某幼兒園滑梯與外部欄桿之間空間狹窄,但很多幼兒喜歡在這個角落玩耍,此時教師并未進行強硬干預,只是加強對幼兒安全的關注,過了一段時間,幼兒用橡皮筋在欄桿與滑梯間進行纏繞,形成了一個鉆爬區,此時幼兒在自身所創設的情境中,會獲取越來越多的活動方式,有效地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也利于幼兒創新能力與探索能力的提升。
動作發展屬于一種漸進過程,因此教師應使所創設的情境具有層次性,可滿足幼兒不同發展階段,促進幼兒能力提升。比如,用腳帶球屬于足球基本動作,為使幼兒順利掌握該動作,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扮演一只小蝦,體態表現為躬身踢球,并將“海底世界”設為情景,設置“小蝦運糧”的情節,使幼兒嘗試用腳部帶動足球,此時幼兒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進一步掌握該動作技巧。
運動能力的提升是具有動態性的,使幼兒在任務與環境的同時作用下,才能夠發展出最佳運動能力。在情景預設中,教師應明確幼兒的需求,增加與幼兒的互動,體現出情境創設的價值。比如在對幼兒平衡能力進行培養時,教師可以將“魚排”作為體育活動情境,采用輪胎與平衡板建出“魚排路”,但發現幼兒沒有興趣在魚排路上運動,溝通之后發現幼兒認為該情境較為無趣,此時,教師又將一些塑料小魚放在路上,并添加了釣魚的情境,此時幼兒的參與度明顯提升了,由此說明,情境的創設應遵循動態性原則,應將幼兒作為主體,依據幼兒需要創設情境。
在當下社會中,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至關重要,合作具有無限的魅力與力量。因此,幼兒教師在對體育活動情境進行創設時可以設定一些合作式的情景,使幼兒在感受體育運動樂趣的同時,培養出自身的合作意識。比如使兩名幼兒分開行走,幼兒均可快速且穩步的行走,之后,再使兩名幼兒一起行走,并將幼兒相鄰的腿用帶子輕輕地固定,此時,兩名幼兒相當于在用三只腳行走,進而出現了一名幼兒將另一名幼兒拉倒一側的情況,基本上無法行走。這時,教師向全班幼兒提問:“在剛才情形中,怎樣才能平穩行走呢?”并將帶子分發至幼兒,如此便創設出了合作化的體育運動情境,幼兒之間會探討、嘗試、體驗、協作,進一步在實踐中掌握合作以及配合的重要性,喚起幼兒參與性的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
動畫片中童話角色以及生動的畫面,經常會引發幼兒的模仿欲望,教師可基于此設定情境,組織幼兒對喜愛動畫片的情節與角色進行討論,進而明確幼兒想模仿的片段,并將其設定為體育運動情境。比如關于《黑貓警長》這一動畫,教師可開展“直體側身翻滾”這一動作的練習,使幼兒模仿警長捉老鼠的動作在棕墊上隨意翻滾;還可采用橡皮筋、梅花樁等創設出森林的情景,采用橡皮筋當作鐵絲網,向幼兒提出問題“黑貓警長穿過鐵絲網時的動作是怎樣的?”使幼兒進行各種動作的嘗試,探索之后,幼兒可知曉仰面爬以及匍匐爬等方式可越過障礙,使幼兒繞過花叢、越過小河到森林中捉一只老鼠,此種童話情境的創設激發出了幼兒對各種動作探索的欲望,并在探索中掌握了相關動作要領。
在體育活動中運用多元化的材料,可對活動情境予以豐富,使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強化幼兒的參與感,基于真實感受的體育活動能夠使幼兒在豐富自身生活經驗的同時獲取體育技能。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利于幼兒健康行為的養成,比如在對幼兒身體平衡能力進行鍛煉時,幼兒教師可設計“小廚師本領強”的生活化情境,該活動中幼兒應該將雞蛋、大米、水等物品進行安全的運送,此種情境的設定,可充分激發幼兒的積極性,該情境活動的第一個層面是裝水與分米;另一層面是如何越過障礙將相應的物品安全地送至指定的地點,既需要幼兒單獨完成任務,又需要與其他幼兒合作完成任務,這就需要幼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團隊合作精神以及較強的身體平衡能力,才可順利越過障礙安全的運送物品,使該活動具有較強的挑戰性與趣味性。在創設生活化體育情境時,教師應明確幼兒基礎動作水平以及生活經驗,在幼兒能力范圍之內安全的開展體育運動活動,不可只注重動作發展而忽視安全要素。日常生活中有多數的器具與材料均可作為幼兒動作發展的探究條件。重點是如何選擇與運用,以增加探索空間。
幼兒的能力及身體素質均不盡相同,因此教師應基于幼兒實際情況創設體育活動情境,使情境具有層次性。進一步使幼兒都能夠找到與自身情況相符的體育活動,這種具有差異化和層次性的情景設定才能使幼兒更好地在體育運動中進步,進而提升體育活動質量。比如在對身體機能與體育素質進行鍛煉時,可創設“植物大戰僵尸”的游戲情境,對于體質較好的幼兒,可增加一些“障礙”設置,比如隔離樁等,使其在跑跳過程中通過障礙訓練進一步強化其自身身體機能;針對于靈活度較差的幼兒,可給予一些投擲類的物品,使幼兒在閃躲過程中提升身體靈活性,在這種具有層次性的體育活動情境中,每個幼兒均能夠找到與自身實際水平相符合的活動,均可得到有效的發展與鍛煉,從而凸顯層次性體育活動情境的價值。
幼兒應認識、理解并體驗基本的社會行為準則,應養成自律的習慣并學會尊重他人,在體育活動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幼兒多發現、多觀察,為幼兒的發展需要提供足夠的空間。比如在開展“我是小司機”體育活動中,就是基于幼兒日常生活經驗設計的,幼兒喜歡開著獨輪車、滑板車進行玩耍,一起玩耍時難以避免“撞車”事故,進而教師可提出“交通規則”相關的社會行為問題,此時會有幼兒提出可以在路上畫出兩條路線,規定不用的行駛方向以避免擁堵;還有的幼兒認為應該設置紅綠燈,使大家有規則可遵守;還有幼兒說應該由交通警察來維持秩序。此時,教師可使幼兒自主商議并決定誰來當交通警察,誰負責切換紅綠燈指示牌等,此舉不僅有效地開展了體育活動,還使幼兒對交通安全有進一步了解,也可提升幼兒的自我管理意識,使生活與學習更加有序。
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表現出一個問題就是教師會以自身生活經驗替代幼兒生活經驗,這種情況下創設出的情境教師會認為較為合理,但實際上可能是脫離幼兒生活的。因此在對體育活動進行情境創設時,無論是針對哪種情境,教師都應做到換位思考,從幼兒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創設出幼兒感興趣、熟悉并且符合實際的活動情境。就幼兒教師而言,任何一種情境的創設均應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使幼兒在情景中去觀察與發現。教師應起到引導的作用,引導幼兒在情境中思考、探究并解決問題,以使幼兒全面發展。總而言之,在對體育活動進行情境創設時,可引導幼兒利用環境資源,去對事物以及問題進行探究,改變幼兒被動學習的局面,將幼兒興趣與教師智慧進行交織,達到幼兒在互動中分享、在合作中探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