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福添 廈門集美中學
有效的課堂教學能保證學生體能及運動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當前,在體育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著許多教師教學觀念傳統、教學方式陳舊、課堂組織效率不高、淡化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未能明確體育鍛煉目的、學習興趣不高、運動能力低下等現象,導致了學生體能的下降、知識與技能無法掌握、學習素養無法得到提升,大大地影響了學生的鍛煉效果及素質教育的發展。作為一名教師,在日常的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中,要及時更新觀念,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秉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積極為每個有個性學生的發展服務,嚴格體育教學常規,落實各項管理制度,挖掘學生的體育學習潛力,有機地整合體育“運動參與”“運動技能”“情感態度”等領域目標,不斷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率,以實現體育教學的嚴格化、規范化和科學化,促進初中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形成。
學生的身心發展能否得以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等否得以提升,教學目標能否得以達成,最為關鍵的在于教師的自身素質。作為一名主要以實踐教學為主的學科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只有正確地理解新課標理念,熟悉教材,才能有效地精選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內容,才能精準地把握教學重難點,才能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思路,進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新型的教學策略,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等新型學習方式有機地滲透其中,并在學生學習與提升中,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快樂的合作及深沉的探究,從而讓學生帶著舒暢的心情快樂地學習體育知識,掌握運動技能與技術,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教師要注重場地的合理布置與器材的高效使用。科學、規范的場地布置,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運動的欲望,促進學生的高效學習,同樣教師還要善于“一物多用”,并做好材的合理使用,這不僅能大大節省場地器材更換和設計的時間,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進行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而且能提高學生的練習密度及運動強度,促使學生在安全的情況下主動學習、快樂鍛煉,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教師還要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程序,明確上課時可能會受到的影響因素,如:氣候的變化、低下的學生情緒、場地器材的破損、意外事故的發生等,要清晰地把握新授課、復習課或考核課等教學特點,還有了解學生的體能基礎、心理差異、生理特征等因素,做到:心中有數、了如指掌。因此,教師既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學法,在吃透學情的基礎上,熟悉每課時的教材與教法,確保體育課堂有序進行,促進師生共同體的和諧發展。
作為一門具有獨特表演藝術的學科,體育教學融和諧性、愉悅性和技巧性于一體。教師具有良好的教學藝術,能有效地激發初中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與欲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的提升。尤其面對著體育課練習興趣缺乏的學生,教師應根據他們身心發展規律及教材內容等特點,重視教學方式的應用,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例如:為了活動學生的肢體,提高學生練習的主動性,在熱身活動時,教師可改變以往的“慢跑—活動操”等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采用跳繩跑、趣味游戲、行進間操或健美操、武術操等形式進行練習,學生不僅深感新穎、有趣,而且能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整個活動過程,較好地達到了熱身目的。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個人的形象,以個人的魅力來穩定學生學習的情緒,吸引學生上課期間的學習注意力,同時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及時關注后進學生的表現,及時加強與他們的情感溝通,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愉悅的心境,進而滿懷信心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此外,教師還要把控好課堂的組織與管理,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在面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學習效率下降的情況下,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加以調整、應對,如:適當穿插講述運動員的奮斗史、女排精神、奧運會的由來、保健知識等,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和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還要用富有情感的語言來感染學生、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講解動作要領時,語言要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或者采用“順口溜”、格言、典故等較為生動形象的語句,讓學生聽起來有著極大的舒服感,既活躍了體育課堂氛圍,又加深了學生對運動知識、技能的理解。
創設情節生動的教學情景能吸引初中學生參與體育學習與鍛煉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的體能發展,又要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不斷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讓每個學生經過自身的努力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鑒于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圍繞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根據初中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與技術等水平,創設讓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思考的問題情景,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創設問題情景。在進行排球基本技術教學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回答問題:你了解女排精神嗎?你最羨慕的運動員是誰?朱婷在比賽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你從郎平教練身上學到什么?等等問題,然后,讓學生觀看女排比賽的錄像,場上那熱烈的吶喊聲、變幻莫測的比分、扣人心弦的得分等等畫面,無不吸引著每個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學習的熱情瞬間就會被點燃,教師再及時組織學生進一步的交流與討論,如:你喜歡學習排球嗎?你已學會了哪些基本技術?你想通過努力學習,把自己的排技術水平提高到哪一個層次?學生在這種濃厚的氛圍中積極地討論問題,主動回答問題,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排球的興趣,加強了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教育,而且為發展學生良好的個性創造了有利條件,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當然,當學生未能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時,教師要抱著理解、寬容的心對待學生,既不能“聽之任之”“置之不理”,也不能急于進行批評,而應采取鼓勵的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同時適時給以提醒、點撥,讓學生在回答問題中克服自卑心理,樹立學習信心,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與訓練中,從中體驗到學習體育的樂趣。
新課程標準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在面向全體學的同時,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其目的就是確保“健康第一”的思想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讓每個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到運動帶來的樂趣。
由于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運動需求、素質基礎、情感態度、個性特征等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這就造成他們在體能、技能、技術及心理等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并針對不同特點學生的不同需求,選擇一些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趣味性的學習內容、練習手段,以此增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有差異性的學生能在體能與技術等方面得以進步和發展。
例如:針對初中學生耐力水平的差異性,有的學生能輕松自如跑完1500-2000M,有的學生費了極大的力氣才勉強跑完數百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絕對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安排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跑完規定的距離,否則既無法保證學生順利完成任務,又會降低學生的運動興趣,甚至產生逃避、害怕等心理。教師可采用多樣化的練習手段組織學生進行練習,如:根據學生耐力水平較好的學生,安排定時跑或定距跑;耐力水平中等的學生進行重復跑或循環跑;耐力水平較差的學生進行跑、走交替或具有一定運動強度的諸如:貼膏藥、往返接力等游戲練習,當然,還可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方式、練習內容等,教師再及時給以指導、評價,這樣的話,學生就能結合自己的實際,克服練習中的困難,不僅讓學生在練習中掌握了耐久跑的基本技術,而且讓他們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自身的耐力水平,促進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進步,全面提高了學生的鍛煉效果,促進了每個具有差異性學生運動能力的逐步提升。
總之,教師在日常運動技能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和學習興趣,大力加強體育課堂改革,充分利用情境教學優勢,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合理地使用教學方式,在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熱情的同時,積極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讓每個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身體素質、技能、技術等全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