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因
(四川省南充市五星小學 四川 南充 637000)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學生自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好思考,通過閱讀,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可見,閱讀教學確實的培養語文素養、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
激活思維,主要是喚醒、激活學生未被得到開發利用的潛意識。因此,只有老師采取多種多樣“激”的方式,打破陳腐的教學模式、適時地、有意識地設計出一些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時機和活動,才會使學生敏銳地發現問題,創造性地提出問題,獨立地解決問題,以走愛向一條費力少而又可達到較高教學水平的捷徑。
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如下一些方法可以喚起學生思維的潛意識。
討論法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學生研討、爭辯等集體活動,以達到一定教學目的的教學方法。它可以形成生生間、師生間的多邊信息交流的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有利于相互啟發、相互學習、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從而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討論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為語文教學的形象、直觀、生動化提供了現實的物質保證。用《人間四月天》的樂曲伴讀《再別康橋》,下載湘江秋景吟誦《沁園春·長沙》,播放科教片分析《中國石拱橋》獨特的造型結構,觀看電影《祝福》加深對祥林嫂悲劇性格的理解都是簡單易行又能開啟學生智慧倉庫的有效手段。
運用現代化教學媒體,充分發揮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強的作用,給學生以直接的形象刺激,能夠點燃學生思維的柴火,使之燃燒起來,形成探究的燎原之勢。
誦讀法是指運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聲語言轉化課文的文字語言,從而對文章進行理解、品位和記憶的教學方法。誦讀可領會課文內容,體驗課文情感,可以把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溝通起來;可以全面調動學生的認知機能,有助于學生的心理發展。誦讀要求口誦心維,讀思結合,通過重音、停頓、語調和節奏處理等聽覺藝術形象表現出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深入辨析課文,喚起他們的生活經驗,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感能力,逐漸進入到人情、悟理的美讀境地。李清照的名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寫出了愁之繁重綿長,而有的學生預習時獨成“才上眉頭,卻下心頭”,一字之易,境界全變。辛棄疾“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停頓節奏不同,意義也大相徑庭。
誦讀是理解、鑒賞課文的主要教學手段之一,學生通過誦讀能觸摸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的感情共振共鳴,把課文的優美意境、縝密思路、象征意義、傳神描繪和觀點主張酣暢地表現出來。
一堂課如一篇優美的散文,漂亮的開頭能引人入勝;一堂課如一池平靜的春水,好的開頭如一粒石子,能激起學生思維的千層浪。教學《黃鸝》先引導學生回顧描寫黃鸝的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陰陰夏木囀黃鸝”,“幾處早鶯爭暖樹”,然后分析翠柳、夏木、暖樹與黃鸝鳴、囀、爭的關系,學生會明白它們是黃鸝活動環境的極致,瀏覽課文后,便會迅速找出課文的中心句,從而明白了良好的環境,事物才能發揮它的極致。
課文賞析包括對課文美的感受、體驗、發掘和批判,是一種情感活動和認識活動相交融的心理過程。課文欣賞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課文進行體味和認識,以期發掘對課文的內在意蘊,豐富和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把握課文的真諦和秘密,獲得高層次的審美享受。閱讀教學的課文欣賞,包括對課文內容的欣賞,和對章法、技法、用語等寫作技巧以及寫作風格的欣賞。如學生通過品讀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不僅感受了意象,還領悟了詩人融合意象的練字技法:“鷹擊長空”的“擊”字,表現了雄鷹在遼闊高空上下搏擊,箭也似的矯健飛行的形象,見氣勢,見力度;“魚翔淺底”的“翔”字,則描繪了游魚在“碧透”的江水里自由自在,輕快游動的形象;“擊”、“翔”二字又相對成文,自然而然歸于“萬類霜天競自由”。
經常進行閱讀欣賞訓練,既能與當前考試接軌,又可使學生進到自我創新的嶄新境界——發現新意象,探索新意蘊,獲得高度的審美愉悅。可以說,閱讀欣賞是通向創造性閱讀的必經途徑。
閱讀是以文字材料為對象的特殊認識活動,它需要閱讀主體充分發揮能動性,積極進行創造性的智能操作,才能將文字符號負載的內容信息轉化為頭腦中的認知,實現閱讀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