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軍
(福建省三明市第八中學 福建 三明 365000)
部編本七年級教材構建了“教讀-自讀-課外”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目的是更好地貫徹“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課程標準,七(上)主攻“朗讀、默讀”,七(下)重練“精讀、略讀”,教師當義不容辭地運用“閱讀策略或方法”指引學生踏踏實實地閱讀,幫助學生提升能力,從而相得益彰。重溫經典,我對教讀《阿長與〈山海經〉》一文,實踐“精讀”教學要領又有了新的思考,以此篇為例,探索七(下)“精讀”之精琢細磨教學。
語文課是要以教會學生理解和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為目的的實踐性課程,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強化課程目標意識,樹立“語文意識”。《課程標準》對閱讀目標闡述如下:“在通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币蚨處熢诮虒W像《阿長與〈山海經〉》這樣的經典文章(課程分類定之為‘定篇’)時,更應該堅守“語文意識”,帶領學生從經典作品中最大限度地汲取精神養料,為人生發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所以,語文教學一定要在單元目標的框架下設計教學方案,而不是單打獨斗。在教學之前,我反復揣摩教材前三個單元的精讀目標導語,大膽洗課,最終確立了“抓關鍵,學精讀;把細節,析人物;品語言,悟深情”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將設定的目標一以貫之,落實在精讀指導中。
2.1 抓關鍵,學精讀。教學中,我和學生一起重溫七年級語文(上)冊積累的“默讀”經驗,沉潛于語言文字中,仔細讀文,圈點勾畫出文中自己喜愛、深有感悟的關鍵句子,或在疑難之處做上標記,也可提出質疑。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沉入文中,認真細致地閱讀,從文中披沙揀金,挑選出了深有體會、內涵豐富的詞語、句子,“敬意”、“霹靂”、“震悚”、“仁厚黑暗”、“永安”等詞語是同學們交流中提到的高頻詞,學生們吟詠文字,含英咀華;師生反復探討,碰撞思維,協力實現了“抓關鍵,學精讀”的教學目標,也為下文感悟主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2.2 把細節,析人物。七(下)第三單元的寫作任務是“抓住細節”,本文無疑是單元教材中指導學生細節描寫的最佳范例,教師若能教會學生從經典篇章中借鑒寫作方法,“讀與寫”結合則渾然天成?;诖耍以O計了主問題“作者回憶了有關阿長生活的幾件事,是怎樣寫的?”,并指導學生概括事件的方法,通過學生的合作探討,作者刻畫有關阿長生活的典型事件以及針對選材所做的詳略安排,都完美地呈現出來,特別是文中動作描寫“阿長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么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可謂出神入化,學生也興味盎然。實現前一教學目標之后,我再引領學生結合事件分析人物形象,將敘寫的事件進行“抑”、“揚”分類,這些事件都在抑與揚中交叉起伏,結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更是情到深處的呼喊。文章可謂波瀾起伏,搖曳生姿。學生明白了阿長的善良仁慈之美同愚昧落后之丑相互摻雜,這就像沙里淘金一般,讓她的性格熠熠閃光。
2.3 品語言,悟深情。語言的品味,是教學內容的中心點,也正是“語文意識”落實課堂教學的重要體現。我要求學生在全文通讀的基礎上,抓住“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等關鍵詞句,仔細涵詠,學生也逐步領會作者隱藏在批判性語言中對阿長的贊美與尊重。從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關鍵詞句中,教師就將“先抑后揚”重要寫法自然而然地結合在此目標的教學中一并實現,天然無飾,水到渠成,也很好地落實了“據意識言”的語文學科課程目標。
教學有了教讀課的打磨和自讀課的自主消化,學生積累一定的方法,接下來就是鞏固成果了。余映潮老師在《這樣教語文》中主張:“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教師帶領學生對文本的精讀也算是教得精致了,但學生如果只有純粹的方法記憶,沒有運用能力進行訓練的環節,學生精讀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精讀能力提升就如鏡花水月,在實踐過程中,依然沒有實戰經驗,一樣會覆沒。
歸納精讀方法之余,我加入了鞏固環節,安排諸如《頂尖課課練》的《那年花開》這樣的訓練佳作以及各期《語文報》中的精選文章作為閱讀延伸素材,課堂上引導學生沉潛于語言文字中,圈出關鍵詞語,畫出重點語句,運用精讀方法進行批注閱讀等具體要求,引導學生細讀,同時還允許學生建構自主默讀方案,從而達到積累鞏固,提升素養的目的。
總之,我認為對于學生精讀能力提升這一語文閱讀的大事,特別是本文這樣的經典傳文,在備課時,教師一定要沉入文本,讓經典文章的精髓先潤澤自己,將教材“讀厚讀淳”,然后“再把教材教薄”,選擇恰當、精準的教學內容進行施教,核心的價值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教學的立足點不是老師教了什么,而是學生能學到什么,我將沿著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標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