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赤飛
(貴州省普安縣思源實驗學校 貴州 普安 561500)
識字教學在基礎教育學習的階段,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段的教育教學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是整個語文教育,甚至是整個通識教育的基礎,而要想打好根基,就關乎到我們整個國家甚至整個民族文化素質教育的高低。然而,在這個浮躁卻知識匱乏的當今校園當中,識字教學在其教學研究當中存在諸多問題,教學現狀亦是不容樂觀,令人堪憂。
第一,強化記憶,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字理識字教學依托于漢字本身的構形規律,其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在追本溯源的分析之中強化學生對漢字音、形、義的記憶和理解。一個獨立的漢字,經過學生的聯想,形成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這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形與音、形與義之間的關系。同時在聯想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擴散,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都得到了很好地發展。
第二,轉變觀念,提升教師人文素養。在當前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大多數語文教師都采取隨文識字教學法和集中識字教學法。這兩種教學法比較固定,通常是說一說字形結構,數一下漢字的筆畫,然后再給學生組一些詞語,缺乏一定的靈活性,也不具有深刻性,長此以往,學生們只會通過機械的方法記憶漢字,根本不能掌握漢字的本質,更不能體會到漢字的形意之美。因此,教師一定要轉變自身的觀念,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為學生呈現探形索義,追溯字源的漢字教學。
2.1 使用專題教學。分類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它可以使學習內容更為清晰,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漢字博大精深,其所包含的內涵也非常廣泛,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意思太多、讀音不清等問題。為了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使用專題教學,對各種漢字進行分類,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2.2 運用“溯源——對照”法學識獨體字。由于獨體字不可再分解,它主要包括象形與指事兩類字,學好獨體字對學習認識其他類型的字有重要幫助。學習獨體字可運用“圖片顯示字的源義——給出古文字——引出教材顯示的楷體字”的方法,這樣就能使學生很好地了解所學漢字來源的演變過程,再通過與教材漢字的對比,使學生加深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在教學“溯源”環節時,教師應盡可能使用和教材楷體字相近的甲骨文、小篆或金文字的圖片,這些圖片能讓學生明顯看出漢字的變化過程,圖片的選用要能重點突出漢字的特征。例如,學習“羊”“牛”這兩個字時,如果教師使用“全羊”“全牛”的圖片進行溯源,就沒有抓住漢字的特征,而羊和牛頭角的圖片與漢字相近,學生容易聯想、理解;在“對照”環節,要讓學生先比較圖片與古文字的區別,然后再比較古文字和現代楷體字的區別與聯系,這樣就能加深對漢字的理解。
2.3 剖析文字的內涵。漢字的內涵非常豐富,其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符號,更代表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每一個漢字都有獨特的文化內涵。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漢字,教師要從漢字的內涵下手,深入剖析漢字的含義。舉個例子,在教一些品字形結構的漢字時,教師不但要讓學生了解這些漢字的結構,也要講清楚這些漢字的造字規律,也就是疊類的單字。多重復一次,這個漢字的意思就會得到加強一次。舉個例子,在教“焱”字的時候,教師告訴學生:一點為火,三個火形成了一個“焱”。
2.4 關于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在漢字的對外教學當中,字理識字同樣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漢字教學亦顯得尤為關鍵。在《關于漢字教學的一種思路》中提出了一種利用漢字的部件進行教學的思路的崔永華,曾指出其是由“基本部件”和“基本字”而構成。由此可見,在對外漢字的教學研究當中,只有將漢字基本部件和基本字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思考研究,充分利用漢字形音義的相關信息,結合相關指導,提升教學質量,使其教學效果亦能夠呈現出良好的效果,同時,也能夠為今后的教學研究方法提供準確有效的思路指導。
2.5 識寫分流,實用性原則。新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與內容中指出第一學段識字與寫字要達到: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教材在生字編排上,體現了“多識少寫”的原則。對于會認的字,做到不僅在課文中認識,換個地方、換個語言環境還能認識,大體知道意思。對于陌生的字,在無法查閱工具書的情況下能大致猜出意思,字理識字教學可以幫助孩子們掌握漢字造字的規律,比如利用字理識字教學法,清楚了“請、情、睛、晴、清、蜻”這些字都是由聲旁、形旁組成的形聲字,那碰到“鯖”也能知道這個字和魚兒有關。這樣不僅增加了孩子們識字的數量,還能對漢字的意思有初步的認識。
2.6 反復強化學生對漢字的記憶。字理教學投入于實踐,不僅能夠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課堂積極性,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漢字,逐漸學會融會貫通。對于漢字的結構學習明白之后,還可以有效地減少錯別字的出現。語文是一個比較靈活而且注重知識積累的學科。但是,數學就與之相反,雖然解題思路比較靈活,結果還是不會變的。靈活是指語文知識面非常廣,內容多且碎。因此,學習語文更需要注重一個量的積累。老師在使用字理識字教學法的時侯,會使多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成了舉一反三的學習習慣。正可謂是,“潤物細無聲”。
中華文化是由文字作為載體傳承的。因此,字理識字教學方法的運用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現在字理識字法的運用在我國初見效果,還需要所以人的共同努力,達到普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