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州市第四十五中學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與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的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初中語文教材在閱讀教學中設計的“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課型結構,讓語文課更加重視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本文主要通過探究“三位一體”閱讀教學有效模式的建構,為當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一些積極思考。
1.課前準備。學生在每節新課之前按教師要求預習,包括學生朗讀課文,查寫作者的背景資料及課后生字詞的解釋,做概括、賞析、質疑等形式的課前批注。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適合語文學習的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擴大閱讀面,提高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制訂每一堂教讀課要完成的具體目標。
2.課堂施教原則。教讀教學課堂實現預定目標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不可一概而論。這里我們應該圍繞教讀文本思考“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從內容、寫作方法、中心主旨三方面切入,圍繞有效課堂教學的四個原則去實施教學。一是體裁確定教學內容原則。二是素材確定教學方法原則。三是語文閱讀知識體系構建原則。四是尊重學生獨特閱讀感受原則。
3.課后鞏固。教讀教學的有效性還體現在課后的鞏固上,具體來說可以概括為“說”“讀”“寫”“背”“練”,即演講辯論、比較閱讀、拓展性寫作、背誦、閱讀習題訓練,這無疑是對教讀成果的一次檢驗和提升,培養了學生閱讀的遷移、創新能力。
1.課前準備。要求學生在教讀課預習的基礎上,增加對“旁批”和課后“閱讀提示”的學習、思考和對本單元教讀課知識的復習。教師除了注重制訂教學目標并確立突破目標的方法及教學組織、實施過程外,還要用一定的方法檢驗教讀目標的達成效果,檢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2.課堂施教。一是自讀教學模式。遷移拓展式:要求教師精心按教讀課設計,但目標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將知識的學習從教讀課遷移拓展到自讀課,或通過和教讀課進行比較閱讀,從而突破自讀教學的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問題設計式:即教師以問題為導向,依據自讀教學目標,結合教材及課文旁批、閱讀提示及學生實際能力,圍繞教學重難點設計若干問題,引領自讀教學的實施。解答疑問式:教師以引導、交流為主要方式進行答疑,從而提高自讀課教學效率,突出學生自主閱讀的主體性。
二是自讀教學方法。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巧妙利用學生樂于合作探究的心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自讀課文的教學內容進行合作探究。也可以開展小組之間的知識交流、朗讀、繪畫、表演、演講、寫作等活動,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增加學生閱讀的感情投入。
1.教師推薦名著,增加閱讀興趣。教師在學生閱讀名著前應扮演一個“領路人”的角色,針對學生興趣特點、閱讀能力、名著閱讀教學目標等,給予學生名著藝術特色賞析及閱讀方法的指導,增加學生名著閱讀興趣。
2.傳授閱讀方法。課外閱讀可以分三輪進行:第一輪可以讓學生先瀏覽再精讀,或先跳讀再整本書閱讀,目的是讓學生對名著有一個整體印象;第二輪可以采取批注閱讀法,讓學生自由靈活地做批注,對語閱讀知識拓展遷移;第三輪可以采取讀書筆記法,讓學生或者摘錄、品味,或者運用索引法對文意進行概括,或者從科學視角、觀點批判閱讀內容,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意識。
3.檢驗閱讀效果。分享閱讀感受是很好的檢閱方法。從時間上說,可以是名著閱讀結束前,也可以是全班名著閱讀結束后,前者營造閱讀氛圍,后者是對閱讀效果的一個大檢驗。從形式上,閱讀交流會可以辯論、演講、手抄報、名著知識、課本劇表演等方式開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從內容上,可以對名著導讀里的“專題探究”開展討論,也可以引導學生比較視頻和原著的異同,增加學生對原著的理解。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任重而道遠,“三位一體”閱讀教學模式的建構已然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需要廣大語文教師保持足夠的耐心、恒心,更需要不斷完善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