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秀紅 武漢市卓刀泉小學
功能訓練從康復領域中產生,由美國的運動醫學院首次提出。現在的功能訓練已經成為運動員開展訓練的方法之一,可以使其專項能力得到提高。在訓練前,會對運動員進行FMS測試,依據測試的結果,對訓練內容進行制定與確認。
開展功能訓練的主要內容是采取動作模式,核心是提高運動員快速傳遞身體所有動力鏈的能力,進而確保在高強度對抗中,運動員可以使標準技術動作準確穩定的得到發揮。功能訓練包括柔韌、穩定、動態本體、平衡、核心五大塊[1],功能訓練對于多關節運動和整體協調性非常強調,采取多層次動作使運動員身體所有肌肉都被調動,從而使得運動員穩定性得以有效提高。一方面,功能訓練目的是使專項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功能訓練對平衡非常重視,即運動時控制重心的能力,因此針對運動員的大量訓練,都是基于有阻力和不穩定的情況下開展的。通過將外界所存在的影響因素成功克服,使得控制身體的能力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功能訓練對關節之間的聯動非常重視,即協調配合人與身體,這種訓練方式區別于傳統訓練,傳統訓練對肌肉訓練非常重視,以此使小學生力量素質得到提高。而功能訓練則對于身體軀干整體訓練非常重視,這種訓練方式有利于運動員的動作協調和身體穩定,同時有利于促進神經控制方面的能力。
小學生身體機能正在發展,可塑性很強。通過分析功能訓練特點,可以了解到功能訓練不僅有利于強化練習局部肌肉,對于協調發展身體機能還非常重視。在訓練籃球技術時,功能訓練有利于發展小學生的協調及穩定性,同時促進小學生技術技能方面的發展,使小學生對于各種籃球動作的發力方式得以清晰認識,進而促進小學生打籃球時能夠正確發力。另外,小學生打籃球時需要正確呼吸,應對這方面加以訓練,如此一來,小學生不僅籃球動作精確化和標準化,而且身體的綜合素質得到較好的提升。
功能訓練方法的運用,可以使小學生核心力量得以提高。一方面,提升核心力量不僅使小學生穩定身體各部位得到強化,還能加強保護關節與骨骼。另一方面,核心力量的提高,有利于身體重心的穩定,進而關節不會產生較大的負荷,防止運動時出現損傷。功能訓練提升核心力量不僅有利于單一肌肉群的鍛煉,而且對于大小肌肉群都具有鍛煉和提升的作用。
對小學生進行籃球訓練的傳統方法中,多數教師都不敢過分練習力量,基本練習耐力比較多,這種方式可以使小學生體能得以提升,但是核心力量卻較為薄弱,因此,對于高難度技術動作,小學生很難完成。運用功能訓練,可以使小學生核心力量得到較好的提升,運動水平得到提高,從而促進小學生持續在自己熱愛的籃球事業里發展和進步。
小學籃球主要訓練目標是激發學生熱愛籃球的態度,以及基礎技術動作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不但使得學生愿意長時間的參與訓練,而且使學生更加關注籃球訓練內容,訓練時會主動集中學習的注意力。不管訓練何種項目,興趣都很重要,功能訓練亦如此。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望,通過綜合訓練,逐漸小學生愿意主動刻苦訓練。體育教師對籃球項目開展功能訓練時,必須首先讓小學生愛上籃球,進而開發與提升其運動方面的能力。籃球運動需要長時間開展練習,若是整個練習過程非常枯燥乏味,小學生的學習激情就會容易很快消失。因此,趣味性原則是順利開展訓練,并使訓練要求得以完美實現的基礎條件。
系統性原則就是把小學生看作一個整體,開展訓練時,將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目標,保障訓練過程能夠具有漸進與持續性。籃球訓練中為了使運動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就必須使訓練時間足夠長,但是也要對小學生負荷承受能力與身體變化情況時刻關注。因此,應該將動作技術難度逐漸改變,循序漸進的提高,給學生一個適應過程,這樣既可以使小學生能夠接受,又與其身體發展的規律相符合。功能訓練應首先培養小學生籃球基礎,使其協調性和靈活性得以發展,并且培訓動作模式,最終實現籃球技術基本要求。這是由于小學生身體沒有完全發育,承受能力不足,運動跨度過大會導致運動損傷所決定的。
人具有運動能力的構成要素有神經、肌肉和骨骼,三個系統之間的密切聯動促使動力鏈形成。進行籃球比賽時,運動員能力并不單純依靠某關節或肌肉來實現發力,而是各系統互相作用的結果。只有連結各個部位,成為整體,才能呈現優秀的訓練效果。功能訓練對于加強核心訓練與促進身體穩定十分重視,只有協調身體組織各個部分,才能將相對有難度的動作高質量的做出來。由于人站立時,下肢傳導力量到身體上面部位,而人坐著時,力量由腰部傳導到其他部位。這些過程中,核心力量不夠,傳導力量會出現衰弱現象。因此,小學生只有注重整體運動素養的形成,才能通過訓練使小學生專項運動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同時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小學籃球的功能訓練對訓練動作進行設計時,應對該運動項目特點、組成各動作的結構、參與動作所需肌肉與關節、需克服阻力等認真分析。開展訓練首先就要對籃球運動所需肌肉關節進行清晰的了解,打籃球時一般都是多關節同時運動的,比如雙手胸前進行傳球運動,基礎動力就是胸大肌,協同發力的是肩關節處三角肌和上臂處肱三頭肌[2]。傳統訓練模式都是采取身體穩定的模式下訓練,功能訓練則不同,可以將器械的重量進行自由設置,促進身體更加穩定。籃球運動的所有動作都遵循牛頓運動定律,主要指的是角運動和直線運動,比如單手肩上投籃,主要組成要素是身體姿態、髖部動作、腿部動作和手臂動作,這些動作都具有先后順序和運行方向。只有對技術動作的結構仔細分析和掌握之后,才能對小學籃球運動采取功能訓練相關活動。
首先,小學籃球訓練內容主要是移球、運球、投籃和傳接球,教師開展功能訓練應依據訓練內容來實施,使得訓練針對性與實效性得以提高。例如,訓練運球時,教練采取的訓練措施主要是急停急起、八字運球、提前變向、背后運球等,促進小學生技術動作在穩定層次方面的提升,同時利用適當的運動量,促進小學生建立正確的發力習慣。訓練傳接球時,遵循從易到難規則,訓練時長保持15約分鐘。訓練傳接球既可以促進學生基礎技術的發展,又可以提升其反應能力。練習投籃時,對學生姿勢是否正確應予以高度重視,通過功能訓練使小學生臂力得到提升,使小學生對自己身體的發力順序更好的感知到。另外,訓練小學籃球時,對學生身體力量的培養應予以重視,主要包含軀干、上肢和下肢三個方面,功能訓練應堅持整體性原則,依據學生實際訓練情況,對訓練內容進行設計。比如,訓練軀干的方法可以是仰臥起坐、肩負杠鈴、高翻挺舉等。訓練速度的方法可以是在跑步時,訓練學生急停、急起和沖刺等。這樣既鍛煉了小學生判斷和反應能力,又使其耐力和下肢力量得以提高。
綜上所述,功能訓練在小學籃球訓練中的作用非常明顯,因此,體育教師應對功能訓練方法積極研究,對其特點與原則認真分析,使得功能訓練的作用能夠得到有效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