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法 程廣振 郭仲希 萬文博
蘇州大學 江蘇 蘇州 215051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環節,肩負著促進億萬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使命,直接關系著千家萬戶的和諧幸福,關系著國家富強和民族興旺。學校正常的體育活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對抗性和危險性,難免會發生傷害事故。據調查,近年來在江蘇省的14所獨立民辦高校中就出現過多起嚴重的體育傷害事故,給學生和家長帶來了很大傷害,同時也給學校造成了一定經濟損失及負面影響。基于此,本研究以學生體育意外傷害事故為切入點,尋找傷害事故發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方法,為獨立民辦高校最大限度降低體育意外傷害事故的發生,提供建設性建議和意見,推動高校體育穩步健康發展。
在學校體育活動中意外傷害經常發生,一般都以急性損傷相對較多。發生的運動損傷主要有:擦傷、撕裂傷、關節韌帶損傷、肌肉拉傷及挫傷、骨折、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腦震蕩、運動性休克及猝死等。擦傷是學校體育活動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運動損傷,損傷程度最輕。損傷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皮膚受到外力摩擦所致的皮膚表面損傷。主要癥狀為傷處可見出血或組織液滲出。撕裂傷也是一種常見的運動損傷,在對抗性激烈的運動中尤其以頭部和面部的撕裂傷最為多見。學校體育活動中最常見的運動損傷就是關節韌帶損傷。肌肉拉傷及挫傷也是體育運動中常見的運動損傷。骨折是較為嚴重的運動損傷。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一般較少發生,這是一種慢性損傷,主要在于參加體育鍛煉時間較短的青少年群體。其發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小腿肌肉持續運動,骨膜持續被牽拉而造成骨膜與骨之間的粘連狀態遭到破壞,并且得不到較好的放松休息而造成的。其癥狀主要表現為小腿前側疼痛。腰部扭傷也是體育運動中比較常見的損傷。運動性休克及猝死是一種極其嚴重是損傷事故,是學校開展體育活動最關注的重大問題,更是體育工作者最困惑極待解決的難題。
對體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體育可有可無,平時講講重要,忙起來可以不要,盡管學校都有成立了類似于“學校體育運動委員會”的組織,有學校一把手親自掛帥,但體育工作在學校中的地位還是很低。加上教師人數少工作壓力大,在這方面投入的精力有限,缺乏對學生進行全方位體育安全教育。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就養成了對體育不重視,導致運動傷害事故時有發生。參與運動的學生人數較多,水平參差不齊; 運動前準備活動安排不合理體育運動中運動負荷量過大; 參與者生理、心理狀況不佳; 運動技術動作不規范; 運動項目選擇不當;缺乏正確有效的保護;不良的氣候條件;場地、器材、裝備不規范等都是引起運動損傷的可能性因素。
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學校體育的目的就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養成“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良好生活習慣。體育安全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學校都要建立“學校體育運動委員會”等類似機構,有校長一把手負責,從組織源頭上保證體育工作健康安全順利進行。加強制度建設。要制訂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做到責任明確落實到人,有章可依有法必究,提高每個體育工作者(包括學生)的積極性和責任性,從制度上保證這項工作能持續發展。擴大宣傳途徑提升效率。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技術在網絡平臺上,定期或不定期推送關于加強學校體育安全教育的信息和知識,提高每個人的體育安全意識。在新生報到的第一周,可以發放一些宣傳畫冊,讓學生自學或利用班會,進行宣講,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可以舉辦安全活動日,開設體育安全專題活動,聘請專家、老師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豐富學生的知識,激發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加深印象,提升安全意識。可以利用學生上第一堂體育課機會,有老師進行全面或重點講解體育安全的有關知識及要求和注意事項,使每個學生都能重視體育安全這一重大問題,強化安全意識,盡量減少或避免體育運動損傷事故的發生。
對參加的項目分類。據調查,目前獨立民辦高校各有特色,開展的體育活動項目較多,可以把這些項目分成幾大類。如: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三類,每一類都有對應的要求、有哪些風險及適應于那些學生參加等具體要求。尤其是對課外體育活動或班級之間的比賽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對參加的學生分類。按照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技術水平進行合理科學分類,可分成非常適合、適合和基本適合三類,盡量把水平相仿的學生安排在同一組,正確引導學生參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提高學生參與熱情,使之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運動損傷。特殊項目專人指導。對技術及身體素質要求較高、對抗激烈的運動項目,如滑板(包括輪滑)、橄欖球等運動項目要有專職教練員進行全面指導,有針對性的開展訓練,才能有效提升訓練效果,防止運動損傷的發生。
活動時間。準備活動一般為15-20分鐘(對于專業水平的運動員可達30分鐘左右),通過對身體各關節的肌肉活動加速血液循環,使肌肉得到足夠的血液,提高其強度和靈活性,為正式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量。應根據個人身體素質、場地氣候條件和教學訓練的情況而定,一般達到開始出汗即可,要適中,活動量過大容易產生體能透支,影響運動成績。活動內容。準備活動內容既有一般活動又有針對性訓練。開始階段一般以慢跑和拉伸為主,尤其是在準備活動最后部分,要與正式運動的內容緊密聯系,對正式運動中負荷較大的易傷部位,要特別做好充分的準備,對已傷部位的準備活動更要謹慎小心,防止損傷事故的再次發生。
目前常用而又簡便的控制運動量的方法是控制心率。最大心率:一般人員的最大運動心率的計算方法為:X=220-年齡;經常鍛煉人員的最大心率X=220-0.8X年齡。適宜的運動心率:運動時的適宜心率X=(220-年齡)x0.8或x0.6之間。盡量做到把心率控制在適宜心率范圍內,有利于身體健康,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
疲勞的恢復程度:目前在體育界都在采用這種方法來控制運動量---肌肉的延遲性疼痛原理,提高訓練效果。衡量運動量是否過大的標準,就是在一次大運動量訓練結束后相隔較長時間未進行鍛煉,過1-2天后再運動時,感覺肌肉的酸疼程度,此時如仍然感覺到酸疼,說明運動量過大。
主動保護。主要是針對學生自身而言,當發生突然摔倒、空中落下、身體失去平衡等情況時,要學會利用人體解剖特點,通過運動生物力學原理,如團身或翻滾等動作來減少對人體的沖擊力,避免更嚴重的傷害事故的發生。被動保護。主要是指當危險發生時,通過他人或利用其它保護器材,如保護繩索、環、帶等起到緩沖作用,降低對人體的沖擊力,減輕損傷的程度或避免事故的發生。
加強學生身體檢查。學校是學生健康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應對學生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對于心血管系統患有各種嚴重的慢性疾病的人,更應加強醫學觀察和定期或不定期的體格檢查。堅決杜絕傷病患者參加400M以上或運動強度較大的跑步等活動,如體質健康測試中800M或1000M測試。身體缺乏訓練的人,也應該盡量避免參加劇烈的運動或比賽。尤其是舉行大型運動競賽的前后,對參加中長跑項目400M以上距離的男女學生都要進行嚴格的針對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進行的補充檢查或復查。加強自我醫務監督。學生平時也要做好自我醫務監督,一旦發現身體有不良反應時,要認真分析原因,并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要嚴格控制運動量,更不宜練習高難動作及對抗性激烈的活動。加強對運動場館、器材和設備的檢查。在上體育課、課外活動和競賽前,有老師或管理人員對體育場館、設備和個人防護設備(如護膝,護腕,護踝等)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認真安全的檢查和管理,對不符合體育安全及衛生要求的器材設備該換的換,該撤的撤,該修的修,不能留死角,堅決杜絕安全隱患,避免運動傷害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