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偉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健康中國”戰略是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為戰略重心,明確了在我國大眾健康的保障途徑是以預防為主,強調早發現、早治療,以此滿足群眾健康需求。此外,健康中國戰略也明確提出要加強體醫融合,充分發揮科學健身在促進健康、預防慢性病的作用。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缺乏專業的人體康復知識以及必要的社會體育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遵循因人而異、量體裁衣,可能導致學生在訓練過程中造成肌肉和關節的損傷、拉傷或挫傷,因此,缺少體醫融合理論造成認知障礙、推行機構職能界限、目標群體未能做到知行合一、多元主體不能形成協同治理[1]等因素將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甚至阻礙全民健身機制以及健康中國戰略的形成。
“體醫結合”,顧名思義就是將體育和醫療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將體育醫學知識和體育運動深入融合,使學生在充分享受體育運動的同時掌握必要的體育醫學常識,避免在運動中受到各種各樣的運動損傷。將體育與醫療相結合,不僅是彌補體育理論教學枯燥無味的課堂氣氛,同時又能將運動解剖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康復訓練中,將體育健身與疾病防治互補,為提升體育課題教學質量以及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指出了一條新的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體醫結合”的教學理念、理論體系、人才培養、資源配置、監管體系等方面并沒有在高職院校所認同,深入探究其處于過渡時期理念捆綁和實踐脫節導致進展緩慢的困境,也間接地影響了體育教學目標、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尚缺乏統一的參考構架,影響人才培養和身心發展質量。從現有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授課內容來看,體育教師普遍看重學生的專業技能,忽略了運動康復知識在提升學生專業競爭能力的關鍵作用,導致其教學理念只重視成績而忽視立德樹人,未將學生的身心發展擺在教學的第一位。其次,在系統的專業技能課程教學中,雖然師生全身心投入滿頭大汗上完一節課,體育教師未將運動理論及體育哲學向學生解釋清楚,學生只會照葫蘆畫瓢,甚至一味地模仿和練習,并不懂得體育運動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更不用提體育哲學了。體醫融合是實現體育哲學的關鍵路徑,既能讓學生學會專業技能,在快樂中掌握體育專業本領,又能很好地保護自己,實現體育激勵人生、實現價值的作用。
將體育醫學結合到教學過程中,打破了傳統高職院校對體育理論和專業技能的硬性灌輸,是對傳統體育教學觀念的一種全新改革。因此,促進高職院校公共體育教學的改革,以適應國家健康標準的需要,提升公共體育教學向實用型、科學型的轉變,以及為高職院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可行性的依據和參考。
首先應改變高職院校體育課的傳統教學理念,加強體醫融合教學模式的頂層設計。分批次地對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進行教研活動,將體醫結合理念融入到體育教學認知中,并提出滿足現實需要的、具有可能性的體醫結合教學模式。其次,以體育科學知識為基礎,系統將體育界解剖學、運動康復、體育生理學等專業原理講授于體育教師,選擇、抽取、整合與創編體醫結合的高校體育教學設計,可以使在學習醫學知識與體育知識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體質健康水平。最后,建立體醫結合教學模式的長效機制,構建教學質量診改體系,重視科研工作和教學方法的有效結合。
將高職院校課程體系重新解構,加入體醫結合理念,構建體育鍛煉與預防、治療和康復的綜合性醫療服務體系相融合,拓寬高職院校體育課堂的跨界功能,使體醫結合的體育教學模式有助于健康中國建設與學校體育工作新發展。具體來說,構建體醫結合課程設計方案應注意以下幾個因素:學生專業的劃分、學生需求的劃分、體育康復訓練的選擇、教學方式及其他因素,給予學生自由選擇運動的權利,并建立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創建體醫結合下體育課程的校本化模式,預防為主的傳統養生體育課程模式,健康體檢與體質監測緊密結合模式,適時對課程的解釋、實施與追蹤、評價可永葆體醫結合教學模式新鮮活力[2]。
高職院校要給學生增設平臺,創建多元主體的聯動機制,發揮學生學以致用的優勢,提高學生團體協作能力,將課堂所學到的健身知識傳播到大眾中去,確定參與主體以及每個學生的分工,將體醫結合理論傳遞到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也可以采用“線上+線下”服務模式,對中年群體講授大眾健美操、有氧舞蹈,對老年群體可以教授八段錦等養生氣功。學生在教授的過程中等于二度學習,不僅復習還能增加講課講課經驗,服務大眾,對提升綠色、科學、有效的全民健身有著很大的幫助,實現走“體醫結合”教學模式的特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