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清金
(廣西欽州市欽南區久隆中心小學 廣西 欽州 535000)
1.1 教學模式過于傳統。語文這門學科具有極強的人文色彩,教學形式可謂是多種多樣,然而,很多教師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過度重視自身的權威性,而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一味地進行宣講式教學,教授的內容也過于片面,長此以往,學生在教師的權威下也不敢提出質疑,學生對知識的汲取沒有得到滿足,進而失去對語文這門學科的興趣,同時也會讓學生對語文產生疏離。
1.2 閱讀教學得不到重視。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因為不夠重視這門學科,疏于閱讀教學。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用固有的教學模式進行課程講解,由于不夠重視閱讀教學,學生的自制力不夠,教師也不對他們嚴加要求,學生的閱讀范圍也僅此局限于課本,閱讀范圍不夠廣,思想也未能得以提升,閱讀能力的提升也就此受到阻礙。
激發學習閱讀興趣,合理運用多媒體設備教學。就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興趣是促使他們學習最好的動力。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前提就是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然而對大部分學生而言,閱讀過程是十分枯燥無味的,所以,教師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體現自身“引導者”的身份,合理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閱讀教學,鼓勵學生進行深層次閱讀,帶領學生走進那五彩斑斕的世界,讓學生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進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升閱讀能力。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時,本單元由《開天辟地》、《普羅米修斯盜火》等幾篇文章組成,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可以在網上搜集關于這幾篇文章的動畫短片,用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感官上產生撞擊,讓學生在枯燥的課堂上,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的教學素材,激發自身對閱讀的興趣,進而提升閱讀能力。
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感覺,所以教師必須要積極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給學生提供舒適的閱讀條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自主空間,一味地掌握課堂的主導權是極其錯誤的行為,教師要明確課堂上學生的主導地位,而自己作為學生學習路上的引路人,要為學生營造出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同時,促使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以學習六年級上次《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篇課文時,教師在學生能夠流利地朗讀課文的前提下,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肖邦為什么熱愛自己的祖國卻還要離開自己的祖國?埃斯內爾老師為什么會送給肖邦一個盛滿泥土的銀色杯子?肖邦為什么要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的擔憂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中?教師讓學生通過閱讀全文,進而探討這幾個問題,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能動性,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課本上的文章大多只具有引導作用,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之余督促學生進行課文閱讀。而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興趣愛好難免會不同,所以教師應該賦予學生自由閱讀的權力,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性格特點給學生推薦適宜閱讀的書籍。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前提就是要掌握基本的閱讀技巧,所以,教師要在學生閱讀時對學生進行正確指導,首先要讓學生能夠精準地明白一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還要學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全篇文章的內容。其次,可以讓學生對一些優美的句子或者段落進行摘錄,以便為以后的寫作積累素材。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海倫·凱勒》這篇課文時,教師通過對文章進行分析,讓學生通過分析各種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來體會主人翁對生活的熱愛以及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同時,教師在課后可以給學生推薦《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讓學生通過更深層次閱讀進一步體會大海倫·凱勒的性格特點以及由它的故事所給出的生活啟示。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課下搜索張海迪、霍金等人的故事,讓學生通過更多的案例學習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總之,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能夠促使學生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與寫作素材,還能為學生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在實際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明確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掌握跟多的閱讀技巧,以便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