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國
(吉林省樺甸市第三中學 吉林 樺甸 132400)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是教育教學中的重點課程,而核心素養是教育事業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核心素養下的高效語文課堂,應該是教師教的愉快,學生學的開心。具體教學實踐中,要引導學生保有高漲的語文學習熱情,樂于參與各種思考活動,并能夠和師生積極開展互動。
中學生的語言能力是能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以滿足思維運行與發展需要的聽說讀寫能力。在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占據著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學生們參與課堂的機會較少,語言能力難以得到切實發展。為了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將學生視為課堂主體,并積極制定相關策略,引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等活動。
比如在學習《回憶我的母親》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交流情境,讓學生們回憶一下對自己媽媽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或者描述一下媽媽在自己心中的形象,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展開回憶并組織語言,開展語言交流活動。接著,在走進文章學習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文章朗讀活動,通過默讀、大聲朗讀等方式,感受作者語言的精妙,同時發展學生朗讀能力。同時,在引導學生分析文章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相關問題,并組織學生開展小組交流活動,讓學生能夠凸顯自己的學習能動性,并積極和同學間展開交流,在探討問題過程中,有效發展交流能力。此外,在結束本節課學習后,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展開寫作訓練,使其根據所學內容,以“我的母親”為主題,進行寫作,從而提升自身的創作能力。通過在閱讀教學中貫穿朗讀、交流、寫作等活動,促使課堂質量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獲得發展。
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積極思考,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和推斷閱讀文本信息的邏輯關系,使學生理性表達自己對學習內容的觀點來促進思維品質的提升,同時完成高質量課堂的構建目標。
在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習慣將問題掰開揉碎傳遞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活動難以調動學生探究熱情,提升學生思考能力,對此,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方法,并在開展閱讀教學時,通過引入思考問題,激活課堂活力。例如:在教學《藤野先生》一文時,教師可以立足教材內容,為學生出示如下思考問題:課文哪些地方是詳寫,哪些地方是略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結合“匿名信事件”,想想魯迅渴望什么?魯迅是在什么情況下去的日本?此刻最想要什么?得到了么?課文通過哪些典型事件表現藤野先生的,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藤野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有了思考方向,在思考中,學生通過對文章內容進行辨析、分類、概括、推斷、分析,繼而做到有效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良好的文化意識,是指學生在進行語文學習活動中,能夠繼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理解和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語文教學內容本就豐富多彩,其中蘊含著古代詩歌、文言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現代散文等等,時間軸貫穿古今中外。對此,教師可以有效運用學習內容,制定多樣化活動情景,為學生擴充教學資源,促使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文化意識,在不斷積累知識的基礎上,實現自覺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有效轉化,逐步成長為有知識、有文化的時代新人。
例如:在學習《黃鶴樓》《使至塞上》《春望》《錢塘湖春行》《渡荊門送別》等優秀古代詩歌時,為了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積累,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系列游戲活動,比如:古詩對句、聽詩猜作者、看圖猜詩等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游戲,豐富自己對古詩的積累,從而感受詩句的用詞之精妙。又如,在學習《列夫·托爾斯泰》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詳盡介紹此人物,并為學生推薦他的書籍:《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帶領學生走進外國經典名著故事中,在書中感受西方文化,并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行梳理。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知識競賽活動、情景劇表演、小型演講活動,促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會文化的多姿多彩,提升文化意識,進而完成高質量語文課堂的打造目標。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構建高質量課堂,教師要保持與時俱進的心態,積極創新教學策略,豐富教學模式,并運用先進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內動力,使學生在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中,使學生的人文素養獲得全面的有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