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頂銘 四川省閬中師范學校
比較教學法是指對具有“可比性”的教學內容通過縱橫、正反等比較找出其相同或不同之處,便于學生在比較中學習掌握的教學方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根據教學實際在橫向和縱向比較中將知識點串聯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找出異同之處,進而建立起較為全面的知識體系。
比較教學法的主要特征體現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兩種或多種的異同物或相似物同時展現在學生面前,在一定的條件和標準下進行多重比較,能快速地把握異同點,從而透過表象深刻理解其本質。同時,比較教學法能將知識點有效聯系和多線交織,使學生在初步學習中建立聯系和整體的思維模式,將簡單或復雜的知識點以宏觀角度出發,在整體中發現細節,在細節中把握整體。比較教學法作為創新性的教學模式能將各科課程視為整體,在結合具體教學內容下將單獨的點進行整合,使學生在比較學習中充分利用大腦思考,并有機會在相互交流中進行補充和總結。其次,針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比較教學法能夠化復雜為簡單,以通俗易懂的模式展現給學生,使平凡枯燥的傳統課堂變得新鮮有趣,從而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倡導素質教育的理念之下,比較教學模式使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的不同主體于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在對比教學中教師化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學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共同達到全面的理解與認知。
將比較教學法應用于中職美術欣賞教學是符合課程要求和教學實際的,通過全方位深層次地比較不同美術作品能幫助學生鑒別不同的美術表現形式及風格種類,了解各美術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中外美術史的基本脈絡和精神文明,學習美術作品審美構成原理和因素,并用于分析、理解美術作品。此外,學生在對比欣賞學習中能夠從更多角度展開分析和總結,于現有認知上聯系過去,將新舊知識點融合更新,加深更多層次上的理解與認知。學生在深刻理解作品時也完成了從感性判斷到理性評價的跨越,又于理性評價中站在作者角度產生相應共鳴,充分感悟和體驗豐富多彩的藝術魅力。
運用比較法進行中職美術欣賞教學,通過不同類別的美術表現形式對比,對學生認識和理解不同文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價值性。加之美術欣賞課程本身就是一門多元、開放的學科,因此培養學生類比不同形式的藝術文化是教學所需,更是學生學習所需。在比較欣賞中,學生通過分類對比美術作品,不僅能加深作品理解和提升欣賞能力,更能拓廣知識面,突破其固有學習觀念和思維模式,達到主動探索和積極學習的目的。此外,美術欣賞是一門綜合性、人文性的科目,飽含古今中外多種形式的藝術文化,學生在不同類別的對比之中觀察理解作品、現象及觀念,能逐漸形成從文化角度探析藝術作品的思維方式,充分感悟藝術特有的文化魅力和價值取向。也能從多元文化中受到啟發,理解和尊重不同國家、民族對于藝術文化的豐富角度和多樣表達。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注重探究型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外,還要為學生提供優秀的、且為他們所感興趣的美術作品,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效。比如說,在教學油畫欣賞時,可以通過PPT呈現荷蘭文森特·威廉·梵高的《向日葵》《阿爾薩的吊橋》,意大利萊奧娜多·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意大利拉斐爾·桑西的《西斯廷圣母》《雅典學派》,法國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死神與樵夫》等。在教學國畫欣賞時,可以通過PPT呈現宋代劉松年的《天女獻花圖》、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圖》、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當代畫家齊白石的《祖國頌》等。這些美術作品不僅享譽全球,還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欣賞價值,是學生走進美學圣殿的敲門磚。為了增加觀賞意境,在學生欣賞美術作品時,教師可搭配相關的音樂,這樣能夠使學生迅速進入狀態,在欣賞中不斷探索繪畫者當時的所想、所感,最終達到與畫中事物融為一體的境界。
要引導學生欣賞中了解多視角的美,選擇課程內容至關重要,美術有時是用“外形丑”來襯托“精神美”,這實際上和文學作品相似,如法國大文學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通過對敲鐘人加西莫多丑陋的外形來反襯他勇敢堅定真誠等高尚品質的精神美,同樣繪畫作品可以用外形丑來反襯精神美,精神美和外形丑對比教學策略就是運用的這個理論思想。要引導學生在欣賞中了解多視角的美,選擇課程內容至關重要。如我國當代著名畫家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就是通過一個滄桑苦楚的老農民,用他苦難和逆來順受的眼神,臉上縱橫交錯,深深的皺紋,頭上土氣的白土布,頭上插的一只廉價的圓珠筆,手上端的吃剩的有油湯的土巴碗,這樣非年輕貌美的老農民“丑”的形象,反襯父親的質樸、堅韌、責任。
有人說這個“父親”代表著全中國廣大人民的父親,代表全中國質樸的老農形象,這種繪畫藝術的反襯法也比平鋪直敘的講解,讓學生記憶深刻,這雖然是羅中立表現的八十年代農村父親形象,但表現中國父親吃苦耐勞的精神,深深的打動了學生。
同一個繪畫主角,不一樣的大師描繪,教師注意不要先入為主的講解哪幅繪畫更好,讓學生表達自己對繪畫的獨特有個性的理解和評述。這里以法國18世紀末新古典主義繪畫代表熱拉爾和他的老師達維德畫的同一個描繪對象,18世紀末巴黎大銀行家雅各·雷卡米埃的妻子,美麗的巴黎文化沙龍名媛雷卡米埃夫人為例。
提問學生觀圖后是喜歡熱拉爾畫的《雷卡米埃夫人》,還是老師達維德畫的《雷卡米埃夫人像》,雖然都是油畫,讓學生自己談自己的喜好,然后教師再從當時繪畫界公認的評論入手分析。介紹學生和老師人物的畫都畫的很準,透視比例結構正確。但學生熱拉爾人物姿態的構圖更生動,頭和頸部以及臀的動態線的弧度方向更活潑。老師達維德人物的構圖優雅沉靜,軀干手腿線條處理的簡練流暢,但是畫人物更重要的是把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現出來,而這一方面熱拉爾更勝一籌,他把十六歲的雷米埃夫人嬌羞嫵媚楚楚動人的佳人形象的很巧妙的表露出來,而老師達維德就人物的精神內涵表現的很高雅,但人物略顯呆板與當時十六歲的雷卡米埃夫人年齡有些不符,雷卡米埃夫人本人也更喜歡學生熱拉爾的畫像,熱拉爾憑借他的這幅畫在法國獲得了極高的聲譽,迎來了自己事業的高峰。教師還可以講述這幅畫雷卡米埃夫人的背景故事,通過這樣的對比教學,把學生帶入到美術名畫欣賞情境中,結合素描色彩等理論知識以及精神內涵,對學習美術中的色彩構圖和造型有了好的認識,學生審美得到提高。同一描繪人物不同作者的美術作品欣賞,就達到了引領學生精神更加熱愛美術欣賞學習的重要作用。
在中職美術欣賞教學中,除了美術表現形式、創作文化背景以及觀念思想情感上的對比賞析之外,還應注重審美對象背后的思想情感世界,從精神層面展開對比分析,了解作品創作的情感出發點以及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表達內涵。譬如中國五代時期的花鳥畫畫家黃笙和徐熙,他們同處一個時代,十分擅長對花鳥的塑造,精湛的繪畫技藝以及生動靈現的畫面讓人深深癡迷,但卻在思想情感表達上大相徑庭。“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則是對其藝術風格完美的詮釋,黃笙代表著“富貴”,由于身處宮廷,其繪畫多是宮廷中的奇禽名花,線條細膩且附色柔麗,艷麗豐富的畫面和嚴謹不茍的技藝暗藏著畫家清高厭俗的思想態度,飽含了寧靜優雅和平和怡悅的個人情感。反觀徐熙卻是“野逸”之風,因終身不仕而自命高雅,畫面注重“落墨”,不拘于精妙勾勒和細描淡寫,而是突破性地自成一派,在花鳥畫中以強烈的主觀情感表達其憤世嫉俗和激蕩難平的心情。通過對比不難發現思想情感的抒發對藝術創作有著極重要的影響,而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作品賞析時也能對審美對象的認知評價上升到精神層面,對美術表現形式的理解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以縱向對比的思路來看藝術家處于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創作的作品在觀念思維上的差異。如早期的畢加索以現實主義為主要創作風格,追求對創作人物的真實刻畫與還原寫實,注重畫面統一和諧,具有傳統的學術思維。其作品《祭壇小子》和《藝術家的母親的肖像》反映了他早期繪畫創作上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觀念。而在之后的創作中,畢加索的觀念和思維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他開始以前衛自由的態度面對創作,嘗試把幾何形結構之美推向極致。而其代表作《格爾尼卡》和《亞威農少女》都充分體現了畢加索相比早期完全不同的觀念思維方式,畫面人物形象與客觀現實相差甚遠,以幾何形式呈現出來,夸張且充滿張力。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欣賞教學的過程中將審美對象進行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對比,可協助學生打破固有思維,面對不同表現形式的作品充分地發揮想象力,在開闊視野中提升創造力。
總之,中職美術欣賞對比教學策略的研究,對中職學生形成審美心理、提高審美素質,對中職美術教師的教學效能提高都具有特殊意義。美術欣賞教學應努力建構適合當代中職學生人文發展的美術欣賞教學策略,讓中職學生通過美術欣賞課學習來提升人文素養,提高中職學生對藝術感知、分析、理解、判斷表達等能力,讓學生積累美術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