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叢萃
(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廣西 柳州市545036)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是農產品生產與銷售過程中應當關注的首要問題。隨著人們健康生活理念的加強,對農產品的質量管理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了優化農產品的質量管理與控制,可以通過建立農產品溯源管理體系,利用大數據的相關信息平臺,可以對整個供應鏈各個環節的產品信息進行跟蹤與追溯,構建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與銷售的各個環節的溯源體系。
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的構建,從質量管理與物流控制兩個層面推進。大數據信息平臺設計過程中,對農產品建立具有國家OID體系規定的二維碼,并遵循國家統一的條碼規則,在二維碼中融入農產品的種植、養殖、運輸等相關信息,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作為農產品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將二維碼信息與農產品的供應鏈進行有效對接,消費者利用二維碼才可以進入農產品大數據信息平臺[1]。
大數據信息平臺涵蓋了農產品生產與管理的多個流程,包括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與銷售流程等,構建了對農產品的動態化的監控方式。
在大數據信息平臺的構建過程中,按照國家級、省級以及地區級建立相應的質量管理與監控體系,將農產品的基本信息采集、本底數據信息以及流通情況中的相關數據信息體現在監控平臺體系之中,由此實現流通點與各個信息采集點之間的信息對接,使農產品流通節點溯源數據庫的建立實現無縫對接。在信息的處理方面,由下一級平臺逐漸向上一級平臺進行傳遞,并結合農產品的實際生產與經營情況不斷更新數據,使農產品管理信息數據具有真實性與可靠性[2]。
通過大數據信息平臺的建立,有效連接農產品管理的上、下游,加強不同農產品之間的信息整合,加強不同平臺之間信息的無縫對接,充分掌握不同農產品的生產環境、流通情況,為充分掌握農產品信息提供途徑,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
在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中運用大數據信息平臺,為政府進行信息監管提供了途徑與方式。利用移動智能終端與大數據信息平臺能夠加強數據的及時更新,提升政府信息監管的便捷性,對所要負責管理的農產品建立了集中統一的運營管理方式,實現了對數據在線監管。在對農產品管理過程中,建立對農產品運營物流管理與控制機制、對農業合作社以及農業企業實時動態管理運行機制、農產品的生產經營情況、銷售情況以及流通情況監控機制等,通過大數據信息平臺進行動態監管,能夠收集流通市場管理的實時數據,實現對市場運營及時有效地分析[3]。
大數據信息平臺的運用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服務與管理。結合農產品市場運營的需要,建立從農產品生產種植至餐桌良好的管理與控制體系,以及建立良好的農產品溯源質量安全體系,將大數據信息平臺溯源體系的建立與電子商務的發展有效結合,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體系,構建并開辟農產品O2O營銷模式。
在農產品生產運輸與管理過程中,建立憑卡交易機制,針對各個不同的生產經營主體與單位,在實名認證之下發放IC卡,進行實名登記備案。對農產品經營活動建立電子化購銷臺賬,運作設備包括溯源電子秤、IC卡與無線局域網等,由此可加強包括農產品的零售、批發以及銷售等不同環節之間的信息溝通、互通有無,將交易完成的數據及時上傳。同時,建立相應的查詢與維權機制,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過程中可以獲取溯源電子秤信息小票,可對所購買的農產品進行溯源查詢,使得消費者購買過程中能夠心中有數,保護消費者權利[4]。
在農產品溯源體系建立與質量監管過程中,有效利用互聯網技術,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建立統一的溯源體系與質量監管體系,充分保證質量監管過程中信息的完整性與統一性。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融入互聯網體系的建立過程中,加強統一編碼與運行。對農產品的生產、采摘、運輸、管理與銷售的整個流程均建立信息化監控管理,并在整個過程中,對農產品進行統一編碼、采集、管理與溯源,并將這些數據融入大數據信息平臺之中,促進對信息的統一管理、查詢與審核。運用大數據優化農產品管理過程中的各個流程,運用信息技術優勢建立流程控制與管理,落實生產者責任,不斷完善溯源制度。
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農產品的質量監管體系,針對檢測不合格的商品加大處罰力度。為了降低農戶經營過程中的安全管理風險,建立安全責任保險制度,針對農產品生產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通過投保的方式分散化解[5]。
利用互聯網,對農產品進行有效的溯源追蹤,為不同批次與品種的農產品建立唯一的身份證,從而為農產品溯源提供依據。溯源編碼體系的建立可以結合國際物品編碼協會針對不同商品制定不同條碼的管理方式,按照國家相關標準對農產品建立溯源編碼方式,要求溯源編碼體系簡明,并且可以擴充,具有唯一特性且可防偽,由此可在農產品電子交易過程中對不同的流通環節進行有效的源頭管理與控制。
在對農產品進行溯源管理過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農產品的包裝,針對農產品自身的商品特征建立單元化的管理方式,即對農產品按照一定的質量或者體積標準等優化包裝,對不同的包裝進行相應溯源。例如,果蔬類的農產品在溯源過程中容易出現一定程度的損耗變質現象,由此可以在農產品采摘之后,在運輸之前立即采用周轉箱的方式進行包裝運輸,建立托盤運輸管理體系,直接將農產品送至銷售區域,以此減少農產品中出現的消耗,提升農產品的運輸效率。在這一過程中,針對農產品運輸建立物流監督管理體系,綜合運用單元化運輸與微電子智能技術,有效解決農產品生產與運輸過程中難以溯源的問題;加強對包括農產品原輔料、單品、半成品、托盤以及農產品包裝箱等農產品物流的溯源跟蹤,這也是目前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中的重點工作。
在大數據信息平臺之下,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消費者的外部監督作用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良好運行的重要監督力量之一。消費者是農產品溯源體系信息價值實現的最終服務對象。因此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建立的全部過程均可推動消費者參與,以消費者為中心進行農產品信息數據采集與傳遞,結合消費者對農產質量安全的需求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與反應機制。
在目前大數據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各個階段均可推進消費者參與,社會公眾對農產品的質量監管具有重要的監督與促進作用。在目前大數據信息平臺的運用之下,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溝通逐漸暢通,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逐漸平等,兩者之間產生了一定的互動并且能夠互相影響。商家既是大數據平臺信息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消費者,因此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的建立過程中,為消費者與社會公眾提供參與渠道與方式,有效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到質量監督體系的執行中來。在農產品生產、加工與運輸的各個過程中引導消費者參與監督,利用互聯網的發展增進消費者與農產品相關經營企業之間建立良好的互信機制,保障農產品信息鏈的連續性與完整性[6]。
在對農產品的質量管理過程中,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建立農產品質量管理信息平臺,在平臺運行過程中,可以運用電子商務相關技術優化農產品運營管理流程,建立農產品標準溯源編碼體系,優化農產品包裝,加強消費者的外部監管,在不同主體之間利用大數據信息平臺構建良好的信息溝通機制與渠道,優化農產品電子商務運營,在農產品的產前、產中與產后運用數據進行質量監管,降低農產品產銷運營中的成本,保證農產品的新鮮度,有效維護種植戶與消費者等各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