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萊州市第一中學 朱繼剛
本節實驗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第一個實驗,具有基礎性和示范性的重要地位。
選材貼近實際,試劑用法相對簡單,學生有興趣、有能力獨立完成實驗。
通過對實驗選材、內容進行改進,可以更好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從而有利于三維目標實現。
根據《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活動建議: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糖、脂肪和蛋白質”,結合教學實際,特制定三維目標如下:
能準確說出檢測生物組織中的還原性糖和蛋白質的試劑。學會描述并分析實驗現象。
通過組內的分工合作,掌握檢測物質的方法,培養合作探究能力。運用準確的術語介紹研究方法和結果,培養規范表達能力。
養成質疑、求實、創新及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團隊合作的意識。滲透并關注日常飲食營養。
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麥克斯韋說:“一項實驗使用的材料越簡單,學生就越熟悉,就越想徹底獲得所驗證的結果,這種實驗的教育價值往往與儀器復雜程度成反比。”因此我的整體思路是:復雜實驗簡單化,簡單實驗系統化,系統實驗精細化。并對實驗進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進,力求凸顯實驗效能。
從身邊的實驗材料饅頭入手,并以饅頭為主線,充分利用實驗材料,設計問題串,進行一系列實驗,因為只用到一個饅頭所以叫作“一個饅頭引發的實驗”。
本實驗不僅能完成課本要求的內容,還能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認同:
1.淀粉水解能產生還原糖。
2.唾液淀粉酶的本質是蛋白質。
3.對照實驗的嚴謹性。
4.誤操作引起遮蔽效應對實驗的影響。
雖然實驗內容有所增加,但是并不累贅。
本節課本來是第二章第一節后的實驗,為了能更好地開展實驗,我將實驗課放在學完第四節后,即所有有機物學完后進行,這樣有利于提高實驗的效能。
我曾經做過:某品牌保健品推銷員,為了推銷他的產品,這樣說道:“我們每天吃的饅頭有很多臟東西,我們肉眼看不到,他有一種試劑可以讓這些臟東西顯現出來,而他的產品能讓臟東西消失。他的產品其實就是維生素C 片。”設置問題:同學們猜一下,他用的試劑是什么?通過這個實驗我們能有什么結論與啟發?
教師演示:饅頭加試劑出現藍色反應,繼續加入維生素C,發現褪色,引發興趣。講解原因:碘單質被維生素C 還原成碘離子,碘離子不能使淀粉變藍。得出結論:特定試劑在特定條件下與檢測物才會發生顏色反應。提醒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注意試劑的添加順序及其條件。
我們就以饅頭為材料展開我們的這節實驗課,我給它起名叫一個饅頭引發的實驗。提問:其實淀粉是沒有甜味的但是經過我們的咀嚼就有甜味產生,那這些甜味物質是什么?同學根據初中的知識,知道是產生了麥芽糖。麥芽糖是還原糖,而淀粉不是。同學們怎么設計實驗來檢驗?
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確定了實驗目的和實驗原理,利用手中的饅頭(咀嚼),設計合理的實驗步驟。分組實驗、自主探究,觀察現象、成果交流。
通過嚴謹的實驗分析可知:淀粉確實產生了還原糖,是物理咀嚼的結果還是化學反應呢?學生回答是唾液淀粉酶起作用,唾液淀粉酶是唾液中的重要成分。唾液淀粉酶的本質是蛋白質。請學生設計實驗檢測一下,唾液中是否含有唾液淀粉酶(蛋白質)?同時也檢測一下饅頭中是否含有蛋白質?
學生實驗操作,就實驗結果進行交流。
學生回憶回答: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信息與結論:饅頭中含有淀粉(遇碘變藍),被唾液淀粉酶水解,產生麥芽糖(與斐林試劑產生磚紅色沉淀),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質,饅頭中也含有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
隨堂訓練:現提供新配制的斐林試劑甲液(0.1g/mLNaOH 溶液)、乙液(0.05g/mLCuSO4溶液)、蒸餾水,充分利用上述試劑及必需的實驗用具,能鑒別出下列哪些物質:①葡萄糖 ②蔗糖 ③胰蛋白酶 ④脂肪
A.只有① B.①和②
C.①和③ D.②、③和④
通過習題訓練,對這節課的兩種試劑進行比較與區分,學生回答,最后以圖表形式展示總結,重點強調了檢測的原理。
讓學生動手操作,發現在進行蛋白質檢測時如果加入過多的硫酸銅,會使已經出現的紫色現象被掩蓋。
最后要求:整理所用儀器,清洗干凈,擺放整齊 ;對本節課內容進行反思鞏固,完成相關習題。
本節課以饅頭為實驗材料,設計演示實驗來檢測淀粉,通過問題設置引出還原糖檢測實驗(下表),分析出唾液淀粉酶發揮作用,進行蛋白質檢測實驗,通過習題總結斐林試劑和雙縮脲試劑區別,強化實驗原理,通過操作觀察藍色對紫色的遮蔽效應,理解試劑用量。在整節課中,教師不斷引導學生從生活中體會、在操作中理解、在辨析中應用并提高。
雖然沒有用到課本實驗中用到的經典實驗材料,但是現象也很明顯,學生親自參與了實驗材料的準備(咀嚼、唾液),一直興趣盎然,且印象深刻,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在檢測饅頭中蛋白質實驗中,學生的實驗結果與我提前做的預實驗結果有一定偏差,與饅頭中蛋白質含量低(查閱資料饅頭中有7%蛋白質)有很大關系,在以后的改進實驗中用到高筋粉做的饅頭效果更為明顯,也讓學生對日常所食用的饅頭有了全方位的營養認識,滲透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還原糖檢測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