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樂蟠初級中學 趙 波
文本鑒賞在語文學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日常的課堂和語文考試中,學生都需要運用各種文學術語來對文本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過去的教學中,由于學生對文學術語沒有系統化的認識,在文學鑒賞中存在著沒有方向感、缺乏切入點等問題。這主要是由于文學術語種類繁多、分類復雜。文學術語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反復的交際,從交際效果中總結出來的表達技巧。只有重新將文學術語還原到生活中,學生才能由文學鑒賞中的紙上談兵進入實際的體驗。下面,我就談一談初中語文文學術語的生活化理解方法。
借景抒情是表達方式的重要類型之一,也是古詩詞和現代文寫景片段中最常用的表達方式之一。準確地掌握借景抒情的手法,是學生鑒賞很多文本的鑰匙。在教學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對于借景抒情的講解過于空泛,要么是直接引用概念讓學生機械記憶,要么是僅僅圍繞著“景”和“情”兩方面,讓學生誤認為有“景”和“情”的片段都是借景抒情。這樣就造成學生對與之相似的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的手法產生混淆。因此,教師可以在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對借景抒情的手法進行具體的講解,讓學生準確理解。
例如:在學習《秋天的懷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像文中的作者一樣進入具有景物的場景中借助景物來抒發感情。教師首先可以引入借景抒情的特點:作者以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景物,通過寫景抒發自身的感情。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原文進行閱讀,思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是什么,為什么這種景色就能讓作者用來表達情感?學生思考后會發現作者由于身體癱瘓,無法走路對生活失去信心,看到燦爛盛開的菊花后,從菊花的生命力中體會到了生命的頑強。學生就能發現借景抒情中的“景”和作者的“情”有著很強的關聯性,景是作者內心中某一追求的另一種形式的體現。這時教師可以以下雨天為例,讓學生學習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自己下雨天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借助下雨天想要表達什么感情。教師可以讓學生聯想到陰沉的天空、寒冷的雨滴、孤寂的房屋,學生可以想起自己一次失敗的經歷,或者與親人離別的場景時自己的心情和下雨天的心情非常相似,這時就能對借景抒情有具體的理解了。
列錦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將其看作是內容豐富的描寫,而忽視了它是一種巧妙的修辭手法。在教學中,教師的主要問題是對列錦的特點講解不夠細致,不能讓學生感受到列錦的獨特形式。在閱讀中,學生不能深刻理解對于列錦這一種修辭構建畫面的強大作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描寫生活中豐富的場景來進行體會。
例如:在學習《岳陽樓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深刻分析文中的列錦修辭。對于“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一段,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每一小段的景物描寫在語言上有什么共同之處。學生能夠發現“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都是形容動物運動的,“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都是形容自然界的光彩的,這些語言在詞性上全部是名詞性的短語,它們的詞性是一致的。這樣講解學生會有一些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名詞性的短語對生活中的景物進行描寫,學生可以仿照作者的方式運用小草鉆出了泥土、花兒綻放在枝頭、燕子飛翔在天空對春天進行描寫,對列錦修辭進行深刻的理解。
對比能夠通過一定的差異來形成強烈的反差效果。在實際的學習中,學生更多注意到的是對比作為修辭手法時的運用效果,對比作為表現手法時的重要作用。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章的整體結構入手,從大的方面讓學生認識到對比起到的巨大的轉折作用。然后再以生活中的具體情境為例,讓學生用對比的表現手法來進行描述。
例如:在學習《變色龍》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中的主人公對于狗的態度的轉變來體會對比的表現手法對人物的塑造作用。文章講述的是主人公被一只狗咬后在不知道狗的主人的情況下非常氣憤,而知道狗是將軍的寵物后立即阿諛奉承起來。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主人公對狗前后態度的變化來體會主人公欺軟怕硬、屈服權貴的形象,對對比的表達效果有一定的認識。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聯想自己和同學發生矛盾,原本互不理睬,但有一次同學幫助自己時,相互重歸于好的經歷。學生可以發現自己之前對同學是不滿的態度,之后又變得非常親密,對寬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學生就可以從兩個人的關系由壞變好中,體會生活中存在的對比的表現手法。
欲揚先抑是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在表達作者對人物或者事物的態度時能夠起到強烈的表現作用。在學習中,學生還不能深刻體會到這種表現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巨大作用。教師可以引用課本中欲揚先抑的例子讓學生先對欲揚先抑的手法有所了解,然后再自己使用這種手法對某個人物進行描寫,體會欲揚先抑手法的實際運用。
例如:在學習《藤野先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作者表達對藤野先生的態度的方法來了解欲揚先抑的手法。學生可以發現,作者對于藤野先生的形象和態度始終很少直接描寫,而是從側面來表現。在文中,作者主要寫藤野先生身材瘦小,在坐車時會被誤認為是扒手。這實際上是先抑,先讓讀者認識到一個很不完美的藤野先生。之后作者寫藤野先生認真批改自己的講義、給作者送別,這是揚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到一個不在乎外在而專心教學、珍重師生情誼的教師形象。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來描寫一個人物,引導學生先寫人物不完美的地方,再寫人物值得稱贊的地方。學生可以寫自己的父親從來不和自己玩耍,經常批評自己,這就達到了對父親的抑。然后學生可以寫父親卻總是鼓勵自己努力學習,在自己生病時熬夜守護在自己身邊,這樣就達到了對父親的揚。學生就能發現外表嚴厲,內心慈愛的父親的形象中,就蘊含著一種欲揚先抑的表達方式。
綜上所述,文學術語的抽象性和豐富性造成了學生難以理解、容易運用混淆的問題。教師要抓住文學術語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以課本為引,讓學生先對文學術語有大體的了解,然后再投入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深刻地理解。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對于文學術語就能從理論到實際運用上準確地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