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麗虹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水東學校 福建 南平 353000)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作文教學屬于整個教學活動中的重、難點之一,而在新課標在不斷的改革及實施過程中,對作文教學出現的種種弊端以及課堂教學問題進行了總結,同時提出改革,首要改革目標即為學生綜合素質及創新能力的培養[1]。因此,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轉變過去的教學觀念,全面了解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依據課程規劃實施作文教學,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及創新能力。
小學生的寫作動力通常來自濃厚的寫作興趣,且積極、自愿的心理狀態有助于培養寫作欲望,提升寫作能力[2]。新課標要求教師必須依據教學情境創設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氛圍,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積極性,改變以往小學語文作文課堂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導致課堂氛圍不佳,學生寫作興趣低下的現象。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以提升作文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例如,教師可以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將自己與學生的課堂地位調換,讓小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自發開展寫作實踐活動;活動結束后,教師再予以點撥,讓學生根據活動過程,寫下一篇文章(字數、體裁、主題不限),以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時,學生回憶起精彩的實踐活動,便會有感而發,有內容可寫,逐漸產生寫作欲望,對活動進行描述時亦不會產生乏味、無聊感。此外,小學生對新鮮事物會表現出較大的興趣,教師可在課堂教學或課后聊天時,充分利用小學生對事物的新鮮感,有意識地培養其寫作興趣,使其樂于文字描述,不受形式束縛地寫下自身感受。
葉圣陶曾說:“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說明寫作的源泉就是生活,寫作與生活聯系密切。新《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作文的教學也提出了明確要求:作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可見生活在寫作中的重要性。作為新課標下小學語文作文的學習主體,學生應當主動積累生活中的寫作素材,用心觀察生活中的一切,因為文章的質量好壞往往取決于作者的生活體驗[3]。以“語文園地一”(《小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組)為例,教師在進行本單元的習作教學時,可組織學生開展“踏青”作文教學活動,帶領學生親近大自然,感受屬于大自然中的生活現象,引導其仔細觀察生活,加深學生對身邊景色、食物的了解,提高其生活素材的積累能力,進而提升寫作水平。此外,教師可給學生布置課外寫作題目,讓學生以身邊的景色、事物為寫作主體,觀察實際生活,從而激發真情實感,積累生活經驗,使其能夠利用文字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提高寫作能力。
新《語文課程標準》對作文教學提出了“尊重學生個體要求、寫出真情實感”的要求,說明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當重視學生的個性寫作,致力于培養其寫作創新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尊重其天馬行空、略顯稚嫩的想法,避免打擊學生自主創作的積極性[4]。以“圓明園的毀滅”(《小學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七組第21課)為例,小學語文教師帶領學生學習這一內容后,常常會讓學生以此為基礎寫一篇讀后感或心得體會,但小學生處于一個年齡較小的階段,思想尚未成熟,實際上無法理解中華的歷史文化,體會不到圓明園毀滅背后的歷史內涵以及舊中國曾經蒙受的恥辱,難以產生強烈的共鳴感。若讓其寫讀后感,只能是空談、生搬硬湊,導致文章千篇一律。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不妨轉換一下思路,借助圓明園的毀滅開展個性化寫作教學,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假如圓明園沒有毀滅,現在會是什么樣子?里面的瑰寶會更多嗎?”,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續寫圓明園的一個小片段;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的想法進行適當引導,以促使其形成一定的作文構思體系,與此同時,也需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激發其創新思維,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寫作創新意識,貫徹新課標對作文教學的要求。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寫作能力則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的寫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并要求教師從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及創新能力的角度展開作文教學,以突破學生的思維束縛,落實語文作文新課標教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