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文榮
(內蒙古通遼實驗中學 內蒙古 通遼 028000)
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就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將班級學生分成中低高三個不同的層次,并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進行個性化教學。該方法的應用,體現出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能夠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課堂教育中,利用“分層教學、分類指導”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前,需要對班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調研活動,了解學生的智力、學習技能掌握情況、興趣愛好、英語成績、成長背景等等,將此制作成學生的檔案資料,并根據此對學生分組,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學生組。分組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不要將學生分類的方法及學生所在層次進行說明,避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自卑心理。課堂活動中,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課本知識,促使學生個性發展[1]。利用分層教學法進行文化知識教學時,需要教師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學生分層都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課堂表現與學習情況,適當的調整分組。如某個學生課堂學習非常努力,學習成績上升明顯。對于此類型的學生,教師可以將他調整到更好的一個層次。若是學生學習不認真,且學習成績下滑明顯,這時教師可以將其調整至下一個層次。通過動態的分層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欲望,為學生營造競爭學習的環境,促使學生更好學習英語知識。
分層教育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教育指導,是為了更好促使學生個性化學習。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高層次的學生與中等層次、低層次學生集中在一起,每6人為一組,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使學習好的學生幫助學習差的學生,引導學生共同進步,共同發展,促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2]。該方法的運用,不僅體現分層教育的優勢,同時可以培養學生思維品質,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學習英語知識,提升自身能力。
以《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為例,這一內容要求學生能夠聽懂簡單的故事,學會用英語表述自己、他人的經歷,意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一個情景對話,引導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在情景中表達自己的想法。以“Ideal job”為對話主題,課堂上為學生留出3-5分鐘的時間,讓小組成員進行討論,確定交流內容。經過幾分鐘的討論后,選擇一個小組在課堂上展示交流對話成果。如下:
學生1:What do you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
學生2:I want to be a teacher。
學生3:I want to be a cop, protect the weak。
學生4: I want to be an Internet worker。
學生5:My ideal is to be a doctor and help sick people regain their health. What do you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
學生1:I want to be an agricultural worker, like Grandpa Yuan Longp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griculture。
通過小組學生之間的交流,使所有層次學生都參與對話中,使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心,并養成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的良好意識,促使各個層次學生共同發展。
采用分層教學方法進行教育工作時,需要對教學評價進行分組,根據每個層次學生特點進行針對性教育,使學生在教師的評價中對自己形成客觀的認識。教育方法不同,教學評價方式也就不同。無論是那種學習形式,分層評價的方式都應遵守以下原則:第一,以學生為主原則。對于學習好的學生以批評性評價為主,激發其發展意識;對低層次的學生,則以鼓勵式評價為主,使其獲得學習興趣。中等層次的學生則以發展式評價為主,使其獲得成就感,并主動探究學習,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3]。第二,全面性原則。無論是中、高、低哪個層次學生的評價,都應遵守這一原則。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學習積極性等進行綜合評價,保證評價的有效性。第三,多主體評價。教學評價中,學生也應參與其中,對自己、其他同學、教師等進行評價,保證評價的客觀性。
總而言之,分層教學方法在英語教育中應用,促使個性化教育工作實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英語,解決問題意識。課堂教育中,注重學生分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評價的應用,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能夠促使學生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