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秀
(廣西陸川中學附屬小學 廣西 陸川 537700)
1.1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實現新課改根本目標的關鍵。創新教育實質上就是以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為起點的“問題教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一切創新都開始于問題的發現,而發現問題又源于強烈的問題意識。沒有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都將成為空談。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已成為了新課改成功的關鍵著力點。
1.2 新課改對課堂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課改將小學教育的根本目標定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強調教育應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傳統填鴨式的“滿堂灌”顯然已行不通,這一根本目標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養問題意識能夠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新課改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果學生沒有問題意識,對所學知識只能被動接受,那么這種主體地位將無法發揮。培養問題意識能夠更好地推進新課改的落實。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實現新課改終極目標的重要途徑和主要推動力,它不僅從根本上落實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還把這種教學理念與課堂教學實踐緊密地聯系起來。培養問題意識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地質疑問題,思考問題,探索答案,一個不具備問題意識的學生,是不會去主動質疑、思考和探索的,也不會有創新能力。培養問題意識能夠促使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在問題意識的推動下,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成了主動索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極大的提高。
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疑惑和難以解決的問題,并由此產生一種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會促使個體積極思考,從而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那么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改變教師教學觀念是首要條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是從改進教學方法入手,也必須改變創統的教學觀念。傳統觀念認為課堂教學僅僅是教師講,學生聽的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無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不可侵犯的,學生對教師充滿著畏懼心理,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們是無法培養問題意識的,因為他們失去了問問題的能力和環境,他們只能夠按照老師所講的去做,不能夠質疑權威。
3.2 創設“問題意識”的培養情境。數學這門科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善于利用有用的素材來創設“問題意識”的培育情境,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把精心準備的問題巧妙的帶到教學中,提供具有探索價值的問題和情境,啟發他們觀察、思考周圍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把問題裝進腦子里,從而使答案在學生腦袋中產生出來。
3.3 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停留在發現問題的階段,學生必須需學會分析問題,最終能夠獨自解決問題。因此,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時,不僅要培養“存疑”能力,還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解疑”能力,從而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問題意識。
3.4 打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心理學研究證明:興趣、快樂等與知覺聯系起來的溫和、愉悅、寬松的情緒,對認知具有組織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打破傳統的“一言堂”的嚴肅的教學模式,進而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們能夠非常自然的融入到教學中去,與老師進行思維的互動。這樣,既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學生也樂在其中,這是學習中特別需要的,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
孔子日:“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由此可見,問題意識對于我們的學習和思考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問題意識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所能養成的。因此,如果從小學開始,就注重培養學生們的這種問題意識,對我國的教育事業將會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要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對教學過程進行精心的設計,對學生進行巧妙引導,課堂教學一定會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富有趣味性,學生也會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課堂內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以上只是筆者淺薄經驗的總結。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他們的最大潛能,培養學生敢問、善問、會問的習慣,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我們的根本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