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有津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學 福建 泉州 362000)
在信息化時代下,信息技術課程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還能夠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和傳遞能力,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對此,相關教育工作者應該采取有效的對策,從而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技術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傳統教學模式當中,教師往往會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細致的講解,而這樣的方式沒有充分的額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會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容易導致學生養成被動的學習習慣,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時,采用這種方式也會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產生阻礙,容易導致學生的思想被固化。而且這樣的教學氛圍過于死板,無法有效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這種情況下也很難掌握自主學習方法,進而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的表現出依賴性的特點。在信息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留有相應的想象空間,大膽放手,采用全新的信息技術手段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學效果[1]。
例如,教師在講解電腦繪畫時可以發現,學生在畫圓、畫矩形等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一致。于是教師又將畫圓的方法詳細的講解了一遍,而對于畫矩形等并沒有太多的提及。而多數學生往往都能夠通過畫圓的方法進一步衍生出畫矩形等的方法,達到了觸類旁通的目的,也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2.1 少講多練。信息化技術課程在教學中不僅重視理論知識,而且對于實踐操作也是十分看重。而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逐漸發現,往往有些知識內容自己講的越多,學生在理解時就會變得更加困難。因此,有時講過多的知識理論不如由學生實際進行操作。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對策,精心進行導入,使學生能夠對本堂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然后在講解新的知識內容和技能,然后開展鞏固練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能夠合理的調整理論講解和實際操作的時間分配,通過讓學生進行上機練習,可以更好的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
2.2 信息化教學工作分段進行。教師可以在具體的信息化技術教學中采用分段形式來完成授課,而這種分段練習的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加有效的學習相關知識內容和實踐操作技能。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先將一部分知識內容進行講解,然后由學生進行練習,之后再講解下一部分的知識內容,并繼續讓學生進行練習。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及時的消化相關知識內容,并得到有效的鍛煉[2]。
信息技術課程雖然在我國屬于新興學科,但其作為獨立學科在課堂教學中的時間還相對較短,因此,一些學生也容易對其產生忽視,對此,教師應該進行有效地引導,從而更好地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如何有效地提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應該是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對此,教師應在傳統教學理念的基礎上進行轉變,創新教學方式,采取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相適應的思想、方法,從而有效地提升教學水平。
3.1 采用實踐教學,使教學過程具體化、直觀化。教學過程并非是教師空談,而是一個和現實生活具有緊密聯系的過程。對于自然科學的教學往往十分重視實驗教學,因為在講解某個理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接受該理論,但卻并沒有真正的認同。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實驗來進行證明和演示,使學生眼見為實,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識概念。
3.2 結合多媒體課件,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更新和完善也逐漸使傳統教學模式顯露出一些不足,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的制作相關教學課件,并應用信息化技術來進行教學,使學生可以靈活的運用相關知識理論,并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教學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3]。
綜上所述,初中信息化技術教學主要在于幫助學生了解計算機的相關知識內容,并初步掌握計算機的一些操作技能,提高學生對信息的手機和應用能力,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對此,教師應該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從而優化教學過程,完善教學模式,提升信息化技術的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