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洋
(浙江省開化縣齊溪鎮中心學校 浙江 衢州 324300)
隨著認知研究的快速發展,具身認知理論被廣泛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強調認知是身體、環境、心智三者相結合的結果,但是要根據具身認知理論指導小學科學教學中的現狀,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使用機械化的方式對學生灌輸脫離實踐的理論知識,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只重視學生的知識儲備,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理解能力,而在具身認知理論指導下,不僅可以學習理論知識,還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打破了傳統形式下的師生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人指出,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使用離身教學的方式,側重于簡單傳授知識,但在具身認知理論指導下,身體動作會對認知產生影響,人的手勢動作、面部表情、身體姿態會對自我情緒和認知產生影響,消極的面部表情、身體姿態、手勢動作會產生消極的情緒,自我效能感較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體驗,可以通過體驗式教學、開放式教學等方式,有利于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親身經驗和知識基礎對所學知識進行掌握,增加學生與環境間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創造性,保證學生、教師可以共同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傳統課堂中,教師會要求學生不能隨意走動、張望和說話,當身體行為被嚴格要求時,會使其心智受到影響,降低學習積極性,影響其個性發展,不能獲得較好的學習體驗。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學習基礎,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將新舊知識點連接起來,利用具身認知理論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相貌各異的我們”教學開始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做“眼嘴手”游戲,一個學生站在黑板前,在發出指令的同時,用手指到身體的另一個部位,而其他同學要在聽到和看到指令后,執行聽到的指令。這個游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自身部位的認識,還會提高學生的體驗,使具身認知理論得到有效應用[1]。
而心智扎根于身體,利用指揮身體活動的方式,使學生產生獨特的學習體驗,學生通過參與課前游戲,可以讓教學從身體出發,增強學習體驗,符合學生學習內容的需要,幫助學生建立有關身體的結構模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2 創設教學情境。認知過程并不是發生在個體的內部,而是在認知主體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產生的。身體扎根于環境,學生的認知發展和其自身的學習情境、生活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創設教學情境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學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可以促進教學活動順利展開,教師要事先布置好教學器材、教學設備等,做好準備工作,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在“觀察我們的身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尋找好心人”的情境,利用多媒體以視頻的方式展現出來,可以使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受到雙重沖擊,激發學生的具身效應。而生動、形象、有趣的教學氛圍,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教學情境中,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會時刻保持求知的欲望,當教師讓學生對幾幅五官不完整的畫像進行分辨時,學生僅從幾個相貌特征不能對好心人進行辨別,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增強學生對情境問題的探索能力,明確我們的身體特征。
學生的具身體驗可以通過外界條件情境再現或者親身觀察獲得不同的體驗,而在創設的情境中,學生通過融入到情境中,可以使身體和情境相互影響,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因此,當教師給學生安排新的畫像時,學生可以快速辨別,提高自身的相貌特征辨別能力,增強其應用能力。
2.3 戶外教學。除課堂外,戶外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可以帶給學生不同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知識的了解。知識運用和教學是互相影響的,可以促進學生提高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積極性,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因此,教師的教學要在特定的教學環境中,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的參加科學實踐活動,掌握科學知識,開拓學生的知識途徑,增強學生的動作技能。
由于戶外環境受多種因素影響,因此,合理設計和引導是戶外教師進行戶外情境教學的實施基礎,教師要將實驗和引導相結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例如,在對光的直線傳播規律進行研究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通過觀察太陽光從茂密的樹葉中傳播的光線,學生的可以在實踐中感受光沿直線傳播;在“陽光下的影子”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戶外可以對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進行觀察;在“光與熱”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借助一面鏡子與多面鏡子,對反射光的強弱與溫度間的關系進行比較,在陽光下利用凸透鏡與凹面鏡在紙上成像,感受凸透鏡與凹面鏡對光的會聚作用[2]。
具身認知活動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不論是課前游戲,還是情境化教學都是不可或缺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了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