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濤
(甘肅省和政縣達浪學校 甘肅 臨夏 731200)
體育文化與體育精神的宣傳與講解是培養學生體育精神的先決條件。教師要積極了解與關注學生興趣,將體育文化與精神穿插在體育活動中,在加強學生對體育文化與體育精神的認知同時激發他們對體育運動的熱愛。教師要了解與關注小學生年齡特點與興趣愛好,要在開展體育活動環節中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培養其體育精神。依據相關調查表明,由于課業壓力不斷增加,多數小學生更關注體育活動的趣味性以及自身身體的健康發育。
教師要將新穎性體育知識以故事形式傳授給學生,吸引他們探索心理與學習積極性,為體育精神培養奠定基礎。其后,要通過講解奧林匹克運動會歷史來吸引學生興趣:“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于古希臘,因舉辦地點在奧林匹克而得名。據傳說古代奧運會是由眾神之王宙斯所創始的。第1屆古代奧運會于公元前776年舉行,而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于1894年6月23日成立。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現代體育人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融入并體現在奧林匹克運動中”。通過貫徹體育精神的來源與發展理念,讓學生們對體育精神產生濃厚興趣。其后要借助奧運健兒的先進事跡來感染學生情緒,讓他們從真實事跡中感受體育精神內涵。例如鄧亞萍的勵志成長故事,即使受身高原因被省兵乓球隊拒絕接納,但是他仍然沒有放棄,僅僅在七、八歲的年紀使用綁沙袋與鐵拍來嚴格訓練自己,在13歲年紀就獲得全國冠軍。在進入國家隊后,她仍然努力克服自身的短板,并先后獲得14次世界冠軍,被人們稱為“乒乓皇后”。以名人鄧亞萍勵志故事來激勵學生磨練自身意志力,不斷將頑強的拼搏精神內化在學生個人品質中。
小學體育教學要兼顧體育教育管理與學生間的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使得課程教學活動有序、有效開展。首先教師要注意到學生管理工作的層次性與計劃性,依據不同學生體育層次來制定相應的體育活動目標,使得課程開展目標能夠符合不同年級段的學生要求,增強體育課程中學生體育精神培養的實效性。教師要在開展團隊體育活動前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結合不同課程環境、學生年級層次及其體育水平來靈活調整教育目標,使得體育教學開展的實效性得到保證。由于學生成長環境、個人經歷不同,就會出現學生們對不同體育活動技巧存在認知差異的情況,教師要重視團隊精神培養。針對男同學,教師要針對性引導其參加足球、籃球等日常鍛煉項目,讓他們在足球運動場中磨練他們的帶球與傳球技巧,鍛煉他們相互間的配合能力,通過球員間的相互配合,既能夠讓他們發現足球運動的樂趣,更讓他們在足球競賽中相互幫助、共同提升,實現學生團隊精神培養。同時,教師可針對女生開展小組短跑接力比賽,讓他們意識到團隊寫作的重要性,通過商議與討論來分析小組成員優缺點,最大化展示學生團隊優勢,逐步培養他們的團結精神。此外,要引導學生關注關于中國女排、中國男籃等體育團隊競賽欄目,不斷加深他們對團結精神的認知。
在長期體育教學中,教師關注到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與開展體育活動趣味性,滿足了學生體育運動需求與體育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在注重身心健康發展同時讓學生心靈素養與意志力得到提升,有利于緩解學生們所面臨的學習壓力,放松其身心,這就能使他們以更加積極向上的態度來面對并克服今后體育鍛煉中的困難。要通過開展競賽活動來讓學生間互相競爭,使得他們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得到提升。例如,教師可在學生完成熱身運動后,組織大家進行50米單雙腳跳,要在單人跳基礎上進行創新,將四人劃分為一個小組來團隊競爭游戲,有利于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的體育精神。在具體活動環節中,要求四名學生間手拉手共同用單、雙腿交叉使用的模式來磨練其配合能力,一旦出現一名學生打亂小團隊的節奏,就會影響整個的任務進度。通過活動的開展來使學生們在團隊游戲中交流情感,有效加強組員間配合與協調能力,使得各個小組的學生意志力得到磨練,增強小學體育教學的有效性,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拼搏進取的體育精神,為其今后發展奠定基礎。
基于以上闡述可得,小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對其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巧妙講述體育精神來源與發展以及優秀運動健兒的人生經歷,鼓勵學生向先進運動員學習。同時要通過加強學生教育管理與開展團隊競賽與游戲,使得學生團結進取與頑強拼搏精神得到進一步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