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平
(吉林省農安縣教師進修學校 吉林 長春 130200)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學校和家長在給學生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讓學生產生過多的優越感和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和行為,任性的學生心理也就成為一種不良習慣,一提起學生的任性,可能很多教師都會不由自主地皺起眉頭。現在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過分地遷就、溺愛,甚至是縱容,使他們養成了任性的毛病,動不動就發火、吵鬧,對自己的需要、愿望或無理需求毫不克制;抗拒、不服從老師的管教,有時還頂嘴;不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表面答應、內心不服,當老師不在旁邊時,就由著自己的性子來。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任性是個性偏執、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如果學生任性心理得不到糾正,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學生個性固執、不明事理,不善與人交往,難以適應環境,不被別人接受而陷入孤獨,經不起生活的考驗和學習上的挫折,這將妨礙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正常發育。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學生的任性問題,深入分析學生任性的原因,以便對癥下藥,消除其心理隱患。
對于不同學生的任性心理,教師可以從學生行為的指向和動機中發現蘊含的積極心理因素,即找到學生的“閃光點”,針對學生閃光點將其放大,并加以誘發和引導,讓學生自己發現有點和不足,并通過心理課堂、團體輔導、個別談話輔導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自己自主糾正缺點,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調整學生的任性心理。這樣既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又可以把其任性的弱點化為積極的因素,有時南風效應比北風效應來得更溫暖,更能使其達到教育的目的。
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任性都有很強的好勝心和自尊心,特別不喜歡別人說自己不行。從心理學角度,不僅是學生就連我們成年人在特定場合都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說我不行我越不服輸不服氣,越想證明給你看,尤其學生在中小學階段,逆反和好勝心理尤為突出,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巧妙地利用心理學技巧,當她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時,故意采取激將法,誘發學生的“我就會”“我就行”的情緒,促使他在好勝的心理狀態下克制自己的任性行為,從而使他們變得更好。
人都有一種想使自己變得更好的心理,鼓勵調整法就是根據這個心理學原理,針對學生都喜歡“聽好話”“戴高帽的”心理特點,都渴望老師的表揚和肯定,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學生挖掘他們身上有點和閃光元素,或者利用它們曾經受到的表彰和表揚的往事,肯定他們的優點,巧妙地把這些事和他們的任性行為做比較,讓學生自己認識到錯在哪里,認識到很多任性行為不該發生在自己身上,這樣就利用學生的上進心或自尊心理去發現并調整其任性行為。
當學生產生任性行為,如哭鬧、撒潑時,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老師可以采取冷處理,即不去理睬他的苦惱行為。當他感覺到利用苦惱等“武器”已經失靈時,就會自然停止哭鬧。這時教師再以溫和的語氣對學生驚醒說理教師,就會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使用這種方法調整的時候,最好家庭和學校聯合起來,老師和家長同時進行效果才會更好。
當學生出現任性行為時,教師可以用電視或圖書故事中典型人物的具體形象、具體情節和行為活動,展示給他看獲獎給他聽,使他從中受到暗示,得到啟發和教育。這主要是利用學生好模仿的心理時期控制任性行為。
學生的任性表現一般都有一定的規律,教師密切觀察他什么時候容易出現任性行為。在掌握了學生任性行為的規律和特點后,當他們的任性行為可能出現時,事先給學生“約法三章”,以此避免其行為的發作。這種方法長期堅持,當學生形成習慣后,就會自覺地愛心理產生控制任性哭鬧的想法,從而糾正自己的任性行為。
學生都喜歡幫老師做事,以此表示自己已經長大了,有能力了,并且對這些活動本身感興趣。因此教師可利用這種心理,當學生發生任性行為時,委托他去完成某項新的力所能及而又使他感到重要而有趣的任務。比如上早操或者校長講話時,學生好動,大聲喧嘩,你有不好意思在眾目睽睽之下給學生批評,損傷他們的自尊心,可是他們卻不以為然,任性妄為,這時我們可以委托他幫老師拿把椅子夸他懂事,夸他為別人著想,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感受信任,產生滿足感,又可以克制情緒,還為老師辦了一件事情,也許不經意地委托會讓學生記憶終生。
學生的任性行為教師不必太緊張,重要的是從心理上進行疏導。在教育調整時,切不可時而抓緊教育,時而放松引導,憑自己的情緒決定教育的態度。對學生的任性行為切勿股息,對不允許的行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妥協。這種明確的是非理念,會使學生確切點感覺到教師的教育態度是堅決的。這樣,學生那種“我獨占”“我不愿”“服從我的不良心理任性行為,將隨著良好環境與教育熏陶而逐漸消失。
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靈魂的塑造者。學生的心理教育就是把陽光的種子植入學生心靈的過程,教師不但要播下知識的種子,更要播下育人的種子,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教育學生,凈化心靈,督促其上進,讓學生在我們正確的引導下自覺調整任性的心理和行為,使其健康茁壯成長,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和未來成長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