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第十五中學
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每一框最后都有一個“拓展空間”欄目,教師采用合理的形式和策略,充分利用“拓展空間”欄目,可以使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深入到學生的生活和社會活動中,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拓展空間”欄目中有大量的制作、調查、實踐等內容,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內容,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會有極大的提升。如七年級上冊“享受學習”這一框的“拓展空間”,要求學生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并與同學分享,最終要形成一本自己的學習方法手冊。筆者在講這一框時,提前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作業,讓學生了解并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在上課的過程中,筆者充分利用這一“拓展空間”的內容,讓學生交流互動,總結學習方法,并討論這些學習方法的優缺點,確定哪些方法適合自己,哪些方法不適合自己。討論完成之后,讓學生在課后進行整理,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手冊。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探索,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增強了自身的實踐能力。又如九年級下冊“創新永無止境”這一框的“拓展空間”,要求學生完成《創新文化之我見》的小論文,在授課前,筆者讓學生收集與我們的生活有關的創新事例,并在課外進行創新實踐,在實踐創新的過程中完成自己的小論文,從而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其創新能力,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團隊合作能力是現代社會人們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合理地利用“拓展空間”欄目,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比如八年級下冊“公民基本權利”這一框的“拓展空間”,要求以班級為單位,以“我們的××權利”為主題組織活動。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筆者把這一“拓展空間”放大處理,利用一節課的時間來組織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在上課之前,筆者強調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明確了學生的分工,讓學生團結合作、協調一致,完成好自己的任務。在課堂上,學生們各司其職,擺道具的擺道具,導演的導演,出演的出演,服務的服務,通過同學之間的分工合作,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通過這種方式,既讓學生了解到了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的多樣性,又讓學生懂得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體會到了團結就是力量,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初中階段是學生理性思維形成的一個重要階段。隨著理性思維的發展,學生思維結構的內部關系會更加協調,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演繹與歸納、認知與非認知因素等形成了協調發展的完整格局,從而使中學生思維能力更強,思維效率更高。“拓展空間”欄目中有大量的思考、討論、辯論、演講方面的內容,如果運用得好,對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如八年級上冊“網絡改變世界”這一框的“拓展空間”,要求學生結合課本所給材料,分小組討論新媒體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利與弊。課前,筆者讓學生了解他們認為的新媒體包括哪些,其發展趨勢如何。在課堂上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分小組充分討論新媒體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利與弊,并利用辯論這一形式來展開教學,讓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釋放和發展,從而使學生對網絡利與弊的認識更加深刻、系統,大大提升了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道德與法治課程承載著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任。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從內容設置上來說,具有很強的時政性。如果能把時政內容與課本內容進行有效深度的融合,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也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時政分析能力。對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拓展空間”欄目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如八年級下冊“公民權利的保障書”一框的“拓展空間”欄目,要求學生了解我國為什么大力開展扶貧工作,并談一談自己希望國家如何幫助貧困人群。在學習上述內容的過程中,筆者把黨的十九大內容和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相關內容給學生作了簡單的介紹,以讓學生了解我們的中國夢,了解我國的人權現狀,并指出,對于我們國家來說,人民幸福生活就是最大的人權,貧窮是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讓學生在了解情況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對相關時政內容有了大概的認識和了解,增強了國家認同意識,培養了自身的時政分析能力和大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