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縣永安伏羲學校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因此,教師應以學生生活為基礎,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生活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
問題的設置可以有效地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主動地思考問題,能夠推動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比如在教學“和陌生人溝通”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了解一下班內學生的網絡使用情況。比如,統計一下在學生的網絡好友中有多少是自己認識的人,有哪些是不認識的陌生人,學生們平時和同學有哪些密切的聯系,以及學生們是否會去見網友等。這樣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激發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有話可說,還可以進一步引發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讓學生能了解到網絡安全常識。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引入話題,讓學生了解平時生活中的交往技巧,尤其是面對陌生人時要怎么樣來處理一些問題,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整個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活潑。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也可以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進行內化,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
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為學生創設一種輕松、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外,還要結合教材內容,善于捕捉生活現象,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為導入,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集體榮譽靠大家”時,針對校內有個別班級在自習課上總有學生講話,每天都被值周老師扣分,班級晨會時間甚至其他時間一些同學互相抱怨等情況,筆者意識到這正是對學生集體榮譽感教育的契機,因此在課上讓學生展開討論,同學們對此活動非常感興趣,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提出不少有創意的好點子。最后,筆者肯定了學生們的想法,并告訴他們:“集體的榮譽要靠每一個成員的努力,哪怕只有一個人沒有盡力,也無法獲得。”身邊的事例更能打動學生的心,增強學生對品德知識的親切感,這樣做,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不由地增強了。教學中,教師善于捕捉生活現象,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參與研究,可使其從中感悟道理、感受快樂。比如在講“我長大了”一課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活動:讓學生們圍坐在一起,每個人講自己成長中的趣事,講述中讓學生展示幼年時的用品、照片。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引導他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自己的成長,用自己的心靈感悟自己的成長過程。通過捕捉生活現象,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教育,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知識的理解。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不同于其他學科,其本身就和社會實踐存在很大的聯系,只有從生活化的視角進行教學,才能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具體。在“社會生活有規則”一課中,教師就應該融入生活實例??商釂枌W生:“在上學、放學的路上應該遵守哪些規則?”學生會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然后回答教師提問,如“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要走斑馬線”等等。還可提問學生:“周末和父母在公園游玩時要遵守哪些規則?”學生會回答“不亂丟瓜果紙屑”、“不踐踏花草”、“不破壞公共設施”等。最后,教師總結學生給出的答案,并和學生互動分析如果不遵守這些規則會產生的后果。在這種生活化的視角下來提高學生對規則的認識,能使學生養成遵守規則的意識,并能貫徹到具體的實踐中。
小學生年齡都不是很大,心理、生理還處于發育階段。這一過程中,由于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部分學生在面對問題時難免出現一些消極情緒。如一些學生性格比較內向,不擅長和他人溝通,還有一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愿意接受其他同學的意見和建議,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對互動環節難免會產生一定的抵觸,或因為思想上的矛盾產生爭執,還有一些學生因得不到老師的重視而產生自卑心理。教師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善于觀察學生的行為,通過學生的眼神和肢體動作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才能有效避免這些問題。教師在發現“問題學生”后,應該避免和學生當面溝通,可采用“寫紙條”的形式來進行對話,這樣既避免了和學生產生直接的沖突,又照顧了學生的自尊心,能使學生敢于闡述自身的看法。教師應該針對學生存在的思想問題積極進行指導,并鼓勵學生走出困境,讓學生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