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萍
(福建省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 福建 泉州 362005)
隨著當前教育理念的轉變,新的美術課標要求盡可能的把美術課程教學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學校環境結合。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當地的現有鄉土資源進行實地的考察,以便更好的與美術教學活動有機融合,從而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提高審美。
1.1 豐富課程資源。初中美育,在一般情況下,是以美術課程為主要的實施途徑。而把鄉土的美術資源對接于美術教學,有利于對美術課程的知識體系再豐富。而通過鄉土文化的滋養,也可以讓美術接地氣,從而讓學生在與之接觸的時候產生情感共鳴。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產品的迅速崛起、網絡的普及等產品的使用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美的發現[1]。而引導學生走入實際的生活,并讓學生實實在在的體驗鄉土文化的氣息,發現美、畫下美,也就可以為美術教學添加豐富的素材,而鄉土資源的多樣性如果得到充分的利用,就可以進一步豐富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
1.2 有利于傳承傳統文化。美術教學與鄉土資源的有機結合,可以擴大學生們對世界的知覺。如:石雕、花燈、剪紙、窗花等民間藝術多數是通過非常獨特的技術手法而顯現的,是民間藝人的智慧與勞動的結晶。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民間藝術品的觀察,在體驗民間藝術品的形成和學習中,通過不斷的沉淀,最終,這些傳統的文化必將可以被很好的繼承下來。
1.3 激發學生上課興趣。按照普遍的認知,興趣對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必須堅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設置相應的課程素材。特別是對于鄉村學校來說,教師如果能夠把鄉土美術資源與美術教學進行很好的融合,這不僅促進了鄉土文化的發展,還給原有的美術教材內容添加了可以被重復實踐的案例。當然,在美術教學中,老師還必須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的鄉土資源出發,而這樣做,不僅可以更好的開發學生的潛力,也可以在學生在實踐中喜歡上美術課程,還讓學生得到了美的教育。
2.1 美術資源篩選。首先,對美術教學與鄉土資源的融合先要進行詳盡的篩選,選出比較有教學價值的鄉土美術資源,就是符合人們的一般意識形態的。如:名勝古跡、奇花異草、當地季節的竹林、樹木等景觀,進行美術教學。或者可以通過電子設備實錄一些當地景觀,在課堂展開播放。
2.2 對接課程需要,進行加工。教師可以按照教學的需求,來積極的尋找課程所需的素材,從而達到教學目標與鄉土美術資源的有機融合。而加工就是指把通過篩選的美術教材進行提煉,通過該鄉土資源的提煉把它融入到相應的美術教學素材中來[2]。如:人教版七年級美術上冊中有播種者這一幅油畫,作者是梵高,我們可以把它和我們鄉土資源里的農民伯伯播種結合到一起,讓學生擴充聯想力。而紡織女這一副油畫,作者是西班牙的委拉斯凱茲,這一副畫教師可以通過引導讓學生把它和現代的制衣廠聯系在一起,從而讓學生更好的美術體驗。
2.3 以泉州惠安女為例。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惠安是處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東半島。那里有一群獨特的民間風情女性,而他們以獨特的服飾、勤勞的精神聞名于海內外。惠安女服飾上面的頭巾、衣服的花邊結合到初中有一課“紋樣設計”里面的二方連續紋樣、四方連續紋樣,適合紋樣結合而在《服裝色彩搭配》一課中,其中有講到色彩,我認為可以把惠安女的金斗笠、色彩斑斕的頭巾倆種結合。專門開出一節獨具閩南特色風格的《惠安女服飾色彩》課程,其中應當包含對頭巾與斗笠的色彩變化的討論,從而更好的加強對鄉土美術資源的應用。通過歷史的沉淀,讓學生在愉快的美術創作中,主動接受來自鄉土美術資源的洗禮。
對鄉土美術資源與美術教育資源的有機結合中,一線教師能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要對美術課本的改革,進行不斷的完善,才能承擔美術人才培養的責任。而對鄉土資源的美術資源制作美術素材時,應當多去向經驗豐富的專家、有相關經驗的學校學習經驗,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地得到提升。而在不同年級的美術老師也要多交流經驗,為實現倆者的有效融合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在今后,也要不斷提倡深入鄉土文化,為美術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讓更多的人了解鄉土文化,進而讓傳統的鄉土文化資源得到廣泛的傳播,而這對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