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涼州區西苑實驗小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穩步推進,許多教師為了貫徹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在課堂上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方式,創設各種比賽、游戲、表演、朗誦等情景,還制作了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課件,動靜結合,美不勝收,學生也表現得非常積極。然而,熱鬧的課堂并非意味著豐碩的收獲,只顧營造外表的“虛美”,完全忘記了語文課堂的“本真”。作為教師,我們要欣賞并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語文教學理念,讓我們的語文課堂遠離那些外表上的“虛美”。
許多教師認為越熱鬧的課堂越能體現“以學生為主”的基本理念,于是刻意追求花樣。其實不然,這種外表上的“虛美”并沒有多少課堂實際效果。
在課堂小組討論中,教室里討論聲響成一片,課堂氣氛熱鬧異常??蓪嶋H上談論的問題深度不夠,為討論而討論,到最后展示討論成果的也往往只是幾個優等生,大部分學生只是“看客”。還有的教師采用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等形式讓語文課堂熱鬧非凡,但課文內容被擱置一邊,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不見文本的有效闡發、挖掘和共鳴。如,教學部編版五年級課文《將相和》一課,教師反復讓學生上臺表演藺相如拿壁撞柱的動作,不少學生由于是第一次上臺表演,動作難免僵硬,以至引來笑聲一片,可教師依然樂此不疲地指導表演,在前俯后仰的笑聲中學生們感受到的只是滑稽有趣,全然忘卻了體會感悟藺相如膽識過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這豈不是適得其反?
現在語文課堂的流行用語是“你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你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結果是由于教師只是機械求新,引導督促不夠,學生們胡亂盲目選擇,不少學生選了最簡單的一段,唱讀、亂讀、隨意交流……表面上課堂熱鬧非凡,實際上學生游離于課堂重點之外,一無所獲。
還有,《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于是個別教師就刻意標新立異。如,有位教師在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找出父親評價巴迪所寫詩的句子細讀、品味,結合巴迪的表現談想法感受。當有學生暢所欲言地說:父親不關心兒子,不理解兒子,不鼓勵兒子……任課教師認為學生見解很大膽、有創意,贊不絕口,大加鼓勵。這種教法表面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但忽視了正確引導,沒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若把忽略文本價值取向,甚至有悖于文本主題的思想體會稱為“創新”,那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會遠遠超過語文學科本身。這樣一來,語文學科還有什么文化底蘊和人文含量可言?還談什么提高文學鑒賞的能力?這與我們語文課所追求的人文價值和情感目標是背道而馳的。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新一輪教學改革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把傳統的三尺講臺、一支粉筆、三寸不爛之舌的課堂變得有聲有色、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為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為了追求新潮,許多教師把利用多媒體課件上課當作一種時尚。其實語文是一門充滿詩意的藝術學科。她的詩意蘊藏在課文的字里行間,她的詩意蘊藏在語言給人們帶來的無限遐想中,她的詩意蘊藏在文與人心靈的瞬間碰撞中。而多媒體的直觀展示總是把最真實最具體的事物展現在人的面前,常常使學生的思緒無法得到放飛。如,在梁曉聲的作品《慈母情深》教學中,教師精心搜集了《慈母情深》中母親脊背和頭挨近縫紉機辛苦干活的視頻片斷。多媒體視頻的出示,看似幫助學生領悟、想象,實質上是對學生思維的一種約束。課文中描寫母親慷慨給錢后又投入工作的一系列動詞,所體現的慈母深情,豈是視頻所能傳達的?這種做法是用已有的畫面、現成的思維模式代替了學生品讀、想象的空間,更影響了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掠奪了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本應獲得的美感,忽略了文本的真正內涵。
在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形式下,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要有一種理性的思考,使語文課堂遠離這些外表的“虛美”,丟掉花架子,練練真功夫,立足學生的主體地位,回歸語文課程特點,深入挖掘課改理念,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