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縣上磨小學
學生與生俱來就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渴望自己是一個成功者、勝利者。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這種自身的愿望與學習動機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實踐證明,如果教師能啟發誘導學生去理解、思考,讓學生真正去體驗,學生就能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參與學習活動,快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1.提供適合各層次學生都能參與的問題信息。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預想學生在學習中會遇到什么困難,因人而異地提出不同的問題信息,力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a.操作。讓學生用兩個梯形擺成任何圖形,再拼出已學過的圖形,形成表象,使自由探求有了基礎。b.再現。讓學生再現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進行學習方法的遷移。c.嘗試。出示網格中的梯形,鼓勵學生自己探究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d.交流。讓學生展示各種不同的思考方法,他們有的利用兩個相同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得到啟示,有的把一個梯形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求面積,還有的用割補法把梯形轉化成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這樣,每個層次的學生都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體驗成功的快樂。善于思考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每個學生會主動進行的,這就需要教師要耐心進行引導,并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同時鼓勵學生思考的行為,讓學生體會到思考的樂趣。例如,教學“互質數”一課時,筆者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先指名學號是5的學生站出來,然后說:“請學號和5互質的同學站起來?!痹捯怀隹?,全班學生積極思考,每個人都在想自己的學號是否與5互質。如此,學生不僅理解了互質數的概念,還激發了學習的興趣,為后續數學學習打好了基礎。
美藉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印象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聯系”。當然,并不是每堂數學課都需要讓學生自己去體驗、發現,這就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并結合教材內容,適當選擇,讓學生經歷發現新知、體驗創新、感受“再創造”的過程。
例如,教學“圓錐體積計算”一課時,筆者組織學生操作實驗:每組給一個圓柱體和四個圓錐體,而這些圓錐體其中有一個是和圓柱等底等高,其他分別是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或高底都不等,然后讓學生做量水的實驗。實驗結束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因為有了實踐,學生很快說出結論:圓錐的體積是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個結論不是教師灌輸給學生的,而是由學生動手、動腦而形成的,他們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睌祵W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數學“原型”,挖掘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體驗,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是鮮活的、動態的、有趣的,進而產生學習欲望。
比如,教學“用字母表示數”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猜想她的年齡,然后問:“當你們是1歲、7歲、18歲……時,老師是多少歲?”學生反饋后,教師又提出探究問題:從中你發現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學生交流后,得出了結論。學習完本節課后,教師又以游戲的方式讓學生鞏固知識: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幾張嘴,幾只眼睛幾條腿……在教學中,用猜教師年齡的方法,把學生完全帶入到生活情境中去,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實際中產生問題、困惑,并鼓勵學生通過發現、探究、驗證等辦法解決問題。這樣教學,學生親自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提升了樂于探究的興趣。同時又給學生提供了應用數學的機會,使他們快樂地掌握了知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努力營造充分平等、和諧的體驗氛圍,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進而獲得快樂的體驗,從而真正“愛”上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