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秦州區天水鎮中心小學
在全球化發展戰略下,英語已經成為世界通用的一門語言。在我國英語普遍滲透到各個領域,它不僅是一種交流的語言,更是一種國際文化的代表。在此種背景下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是一切知識學習的基礎階段,是筑造科學文化大廈的根基,因此,加強小學英語教育迫在眉睫。本文嘗試采取游戲教學法來改善當前教學現狀,喚醒小學英語課堂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擺正教學理念,發揮自身引導者、參與者和組織者的作用,尊重學生主體,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認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而游戲活動是小學生樂于接受和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在游戲中學生能夠娛樂于學、自主探究,從被動地學習方式中解放出來。教師可以組織腦筋急轉彎、猜詞、唱英文兒歌等游戲,使學生感受英語語言的個性,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比如,學習有關動物的隱喻單詞時,教師可以組織“聽聲音猜單詞”的游戲,利用多媒體播放學生常見的動物聲音,像小雞、小貓、小鳥等,學生猜出后再將對應動物圖片展示出來。通過此種方式學生能夠帶著積極的情感投入到學習中,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調動視覺和聽覺,調節課堂氣氛,積累生活經驗,起到感情烘托作用。
傳統教學中,教師一直將自己作為主角上演教學舞臺劇,學生是觀眾。此種形式看起來很和諧,但是在根本上處于本末倒置。教育的目的本就是為了實現學生發展,到最后卻成為教師的一種工作方式,也正因此學生將學習看作一種負擔。游戲教學中,教師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由“主角”變為“導演”,將學生推向舞臺中心。
比如,學習“Sports and Games”知識時,學生做出動作,教師來猜,再選出一名記分人員,統計教師最后得分。如果未達到合格分數,教師給學生唱英文歌。學生揮動雙手雙腳抬起,教師說出“jumping rope”;學生身體搖搖晃晃,雙腳在地上滑動,教師說出“roller skating”;學生手臂上下擺動,教師說出“ping-pong”等。通過此種方式不但能夠積累英語單詞,還有助于拉近師生間的關系,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學科,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日常交流用語,以增強他們的交際能力。為此,建議教師設計游戲時盡量與生活情境相結合,突出英語交流的真實性和自然性。小學英語中主要涉及到生活中的基本對話,像日常問候、人物介紹、禮貌用語等,為此創設的對話情境要符合學生對英語的掌握水平。
比如,創設“介紹和談論人物”的情景,利用“My name is.../I’m...”向別人介紹自己,利用“This is.../He is...”介紹別人等,然后另一方回答“Nice to meet you!”在此對話情景中,學生能夠正確運用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又比如創設“請求允許和答語”對話情景,自己詢問別人是否可以用“May I.../Can I...”,對方回答“Yes/No,you can/can’t.”讓學生掌握情態動詞的使用。除此之外還可以創設問路情景、邀請情景、購物情景等,一方面完善學生英語語言結構,另一方面了解生活用語,在問答情景中師生對話如同游戲一般,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提升交流能力。
游戲除了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外,還應該注重知識拓展性。語言知識不存在對錯,也沒有標準的范圍限制。在游戲教學實踐中,不應該將學生的思維禁錮在課本范圍中,需要解放學生的思想,發揮小學生“天馬行空”的優勢,激發其想象力。這樣既能夠鞏固語言知識,又可以啟發創新思維。
比如,學習關于動物愛好知識時,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設計“Mind map”游戲,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和生活經驗以“Animal’s living habits”為中心,從“eat、sleep、live、drink”等方面搜集相關知識,構建思維導圖。以“Pandas”為例,eat可以繼續拓展“bamboo——12 hours a day”;“live”可以拓展為“in groups/alone”等。學生既能夠了解動物習性,還可以拓展英語單詞,構建知識網絡,增強發散思維。
綜上所述,游戲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能夠突出學生主體作用,有效操練學習內容。當然,需要英語教師準確把握游戲教學的本質,找到兩者之間的契合點,重視游戲內容,講究游戲情境的真實性和自然性。在增強教學趣味性的同時真正落實“寓教于樂”的教學價值,優化小學英語教學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