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縣權家灣初級中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觀念的轉變,培養創造型人才已成為時代進步和推進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而“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以實驗為基礎的物理學科,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中占有得天獨厚的地位。因此,教師在認真高效地組織課堂教學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項長期且重要的任務。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教學活動受教學思想所制約,創造性的教學理念是實施教學活動的指南。因此,要克服我國長期以來—直所采用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關鍵在教師的思想理念上。首先,要摒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理念,轉向以培養能力為主的理念,更要把培養能力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為了培養能力而傳授知識。其次,無論在課堂設計、內容選擇,還是在教學重點、教學方法和成績考核上都要體現以培養能力為主的理念。再次,教學過程應著重體現以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發散思維能力,綜合能力以及靈活運用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另外,講課時,應給予學生自由聯想和充分發表不同意見的時間,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和求索的精神。
學習總是與一定社會的背景即“情景”相聯系的,在實際情景下進行學習,可促使學習者利用自己原有認知體系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順應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若新知識不能被原有經驗所同化,便會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和重組。因此,盡可能要創設真情實景。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例如,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時,可通過討論方式展開教學活動。教師列舉生活實例:用力推木箱,木箱就運動,停止用力,木箱就停止;用力踢足球,足球就運動,停止用力,足球就停止。依托情景“概括”出“物體運動要靠力來維持”(教師的“觀點”)。要求學生討論(同意或否定教師的“觀點”),并能否用實驗或實例來說明自己的觀點。答案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學生認為,教師的“觀點”是正確的。例如,用力推自行車,車就運動,停止推車,車就停止。此時教師不要急于加以否定,而應鼓勵:你的觀點與我完全相同,再聽聽別人的意見。有的學生則認為,以蹬車為例,停止蹬車,車還能運動好長一段路程,車之所以停下來是因為受到阻力的影響。如果沒有阻力,它還會繼續運動下去。此時結論已呼之欲出。于是教師繼續引導:正因為受到了阻力而最終停下來,假若沒有阻力呢?讓學生大膽猜想,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讓學生設計實驗來驗證。(很多學生馬上想到“斜面小車”實驗)從而推翻教師的觀點,最后結合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共同得出“牛頓第一定律”。
物理學的定義、定律大都是建立在大量實踐活動中的,因此,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在物理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特別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上更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故在物理實驗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實驗的具體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技能,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積極開展物理課外實驗,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精心設計趣味物理實驗,讓學生完成如“飛機投彈”、“紙鍋燒水”等。倡導科技小制作、小發明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廢舊材料制作針孔照相機、溫度計、平行光源、小天平、量筒、杠桿、潛水艇等實驗儀器或模型、樓梯電燈開關電路等;對原有的實驗裝置進行改造和創新等,并組織展評。同時指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撰寫小論文。例如,學生學了《安全用電》后,要求學生調查家里和附近違反安全用電的事例以及造成的嚴重后果,并提出解決辦法。定期舉辦科普知識講座,開闊眼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組織社會調查活動,促進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例如,學了《安全用電》后,組織學生安裝照明電路,排除照明電路的故障。
綜上所述,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能力,而且能有效滿足教育改革實施和時代發展的需求。作為初中物理教師,要想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積極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達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