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城關區暢家巷小學
教學情境是能喚起學生心底內在的情感共鳴以及具有較高表現欲望的一個意境和環境。如果把學生比作演員,教學情境就是一個供演員發揮想象、施展才能的舞臺。教師作為導演,就應千方百計地搭建好這個舞臺。
近年來,情境教學與音樂教學的融合得到了中央領導和國家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并被列為《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的國家級改革試點項目,正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和推廣,也為新課程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
實踐證明,在音樂教學中,適時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體驗、傾聽鑒賞、感受音樂旋律所表現出動聽的、妖嬈的、悲傷的、激烈的等畫面,能幫助學生感受豐富的情感、體會自然的音色、體悟準確的節奏以及起伏的力度變化,進而培養學生的聽覺感悟、情感表現和審美能力。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音樂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課堂上為求知而樂,為探究、想象而興奮、激動。這樣的情緒具有形成動機的力量,也是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推動力。而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就能形成這樣的情緒。
如,教學《我是小小音樂家》中模仿樂器的節奏和聲音樂段,筆者嘗試創設趣味身勢律動的情境,讓學生通過擊掌、拍桌、跺腳等方式,快速且有效地掌握歌曲的重點節奏難點,即(節奏譜)“0XX│XX XXX│XX X│,(歌詞)勃隆,砰砰砰,地隆,砰砰砰……”。學生特別感興趣,學習極為主動,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音樂會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然而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小學生由于理解能力的限制,他們需要教師適時創設教學情境,幫助他們體悟歌曲所表現的美。
如,學習三年級下冊歌曲《搖船調》的開始部分,這是一首臺灣民謠,歌曲旋律委婉輕柔、優美流暢,讓人不禁會遐想在美麗的湖面上蕩著小舟輕松愉快的意境。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這一畫面,讓學生結合畫面感受音樂的美和舒緩的節奏特點,從而掌握歌曲中的情感。這樣教學,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增,學習興趣濃厚,真正實現了“以學為樂、以思為樂”。
實踐證明,通過富有美感的音樂、圖畫、戲劇等藝術手段與語言描繪相結合的方式,再現教材相關的情境,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比如,教學民樂欣賞《喜洋洋》時,筆者創設了生活情境,并鼓勵學生通過視聽、模唱、演奏、合作等多種形式,感受音樂內涵。這樣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改提倡的教學理念,在聽、唱、演、創的交錯體驗中,突破了教學難點,高效完成了教學任務,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學生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優秀的審美品質和高尚的審美情感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學內容成功實施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組織不同的實踐體驗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能將實踐活動作為教學的目標和重點內容,不能過于強調教學內容的理解,忽視人的發展;更不能過于強調音樂中的活動體驗,忽略價值觀、情感態度或是思維方式的培養。
因此,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研究教學內容和自己所教學生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創設合理有效的教學情境,進而組織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進行體驗活動,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意愿和內驅力的生成,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最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引導學生走向更為廣闊的音樂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