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威市涼州區西關小學
“體驗”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必需的一個過程,只有在參與中去深刻體驗每一個過程,學生才會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遵循《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結合教材備課與設計教學時,應恰當實施體驗式教學策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下面,筆者就圍繞“體驗”教學這一話題談談自己的認識。
1.以人為本。將學生以平等主體來對待,其人格上完全獨立,有自主選擇權,不可強制其去學習。新課改主張讓學生通過相關場景來自發探索和學習,從中總結出相關結論,該結論并非是教師直接告訴或灌輸給學生的,而是由其自己摸索和實踐而來,這樣的知識更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可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慎獨精神。
2.側重心理教育。教師旨在以“心”作為落腳點,通過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注重情感與人際交往,這種體驗式的教學會帶來很多改變,讓學生在參與、體驗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1.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體驗情感。教師要著眼于教學實際,結合《語文課程標準》與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制定教育方案,力求讓語文課堂不再是嚴肅、死氣沉沉的狀態,而變得生動有趣。新課改倡導將課堂還給學生。但要強調的是,部分教學內容難以在生活中找到與之對應的真實場景,此時教師可以借助其他方式來開展體驗式教學。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音樂和畫面的渲染中,在教師動情的語言描繪中,去關注、品味、思考文本,使學生身臨其境般體驗課文的思想內容。
2.借助模擬情景,在實踐中體驗。兒童對生活與世界均處于懵懂期,學習中可能難以真正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和主題,尤其是低齡學生,其當下的認知水平和文章表達主題不具有同步性。教學期間,教師最好以實踐教學為主,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更真切的感受。
3.激活相關經驗,在聯想中體驗。小學生已建構了初步知識體系,并有其獨特的思考認知方式,但知識體系并不完善,僅有一定的知識量。當學習課文時,一般之前的舊知識會被充分調動出來,會去思考之前是否學過相關的知識,會與新知識之間形成有效互動。如,以《烏鴉喝水》為例,教師的教學策略如下:若是特別炎熱的夏天,你在路上行走,口中饑渴難耐,你此時想要做什么?(特別想喝水——馬上就想要喝水)剛好看到了超市,而且還有冰水,此時的心理變化?(終于有水了——高興)但是卻發現自己身無分文,此時內心的感受是什么?(好無奈——欲哭無淚)定睛一看,那邊是王阿姨,此時想做什么?(太好了,可以向她借錢——開心)終于買到了水,不再饑渴時,心情怎樣?(滿意——心情好)當學生跟隨教師的敘述,心情不斷變換、起伏后,教師緊接著要闡明意圖:“你們的心理變化軌跡就如同文中的烏鴉一般無二,在理解其心境轉折后,學生們帶著這種一波三折的情感來讀一下文章。”在了解整個心理轉變后,學生讀的時候更容易投入情感。
4.豐富體驗形式,開發課程資源。體驗的方法具有多元化特點。對于常年生活在農村的學生來說,學習有關介紹都市生活類的文章會使他們產生陌生感,學生就不可能產生體驗;而對于常年生活在城市的學生來說,學習一些鄉土氣息比較濃厚的文章,也容易出現制約認知的瓶頸。如,教學《長城》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搜集有關長城的文字、圖片類資料,組織學生以喜歡的方式進行展示交流。學生以游記、版畫、幻燈片、照片、影視的形式展示,使得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挖掘。
教師在實踐中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要注重開發課程資源。課程資源并非單純地指教材,教學應具有靈活機動性,在明確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從多角度、多層面來教學。如,帶學生直接去室外場景講解相關知識,在游玩中直接將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講清楚,讓學生在體驗中增長知識與閱歷。
5.激活學生思維,在體驗中質疑。每個人的思考角度、認知層次等均有所差異,即使文章相同,但每個人對其理解與認知程度卻不盡相同。教師在教學時不要急于去點評學生思考的對錯,只要有個人見解就值得表揚,不可限制學生的思維方向。就《小音樂家楊科》而言,給學生提問的權利,并組織學生對問題做研討,在交流與分析時學生的思路會有所拓展。
體驗學習是模式,是順應并踐行教育改革的一種外在表現,教師要善于轉變傳統教學觀念,重視學生情感體驗,準確把握語文教學的發展脈絡,突出教學創新意識,不斷優化教學方式,善于思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最終實現新課程的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