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涇川縣第三中學
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動機、參與熱情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要研究教材、教法和學生,選取最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方式,以促進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調動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興趣往往是一些隱藏的能力的信號”。實踐證明,興趣能產生強大的力量,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知識,進而實現知識的正遷移。同時,還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習能力和交往能力。而教學情景是激發學生參與興趣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學生參與積極性的調動。創設教學情景的方式較多,比如,給學生介紹數學發展史、數學家的故事;或者以學生熟悉、喜歡的電影人物為主角,創設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故事情景;或者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為背景,以學生經歷過的或者看過的生活實例為載體,引出教學內容;或者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欲望。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適時選擇教學方式。
例如,教學“勾股定理”一節內容時,筆者為學生介紹了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發現勾股定理的故事:畢達哥拉斯有一次應邀參加朋友的聚餐,朋友的餐廳鋪著正方形的大理石地磚。在等菜品上桌前,畢達哥拉斯一直在思考腳下排列規律的方形地磚和“數”之間的關系。他選擇了一塊地磚,以它的對角線AB為邊畫了一個正方形,發現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恰好等于兩塊地磚的面積之和。他再以另外兩塊地磚拼成的長方形的對角線為邊作另一個正方形,發現這個正方形的面積等于五塊地磚的面積。通過猜測、驗證,著名的“勾股定理”問世。今天,我們一起探究“勾股定理”。如此導入,學生興趣盎然,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顯著。
初中數學中的很多內容都能從生活中找到原型,如果將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原型引入課堂,可以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降低理解難度,促進學生透徹理解知識的同時,調動起了學生參與的熱情。
例如,教學“一次函數的圖象”一課時,由于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函數圖象,他們對數與數的關系與圖象之間的對應關系,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幫助學生深層次理解這一內容,筆者引入如下生活實例:周末,明明打車去小姨家,出租車收費標準是3千米以內(含3千米)起步價為5元,超過3千米后每超1千米加收1.8元。明明到小姨家時出租車顯示行走了6千米,請大家幫他算一算,應該付給出租車司機多少元車費。幾乎每個學生都有坐出租車的經歷,他們一聽是自己熟悉的事情,非常感興趣,主動思考、積極探究。很快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計算方法,筆者給予肯定,并鼓勵學生思考:如果用S表示行駛路程,m表示出租車應收車費,嘗試著表示出S與m之間的關系。學生學習熱情高漲、討論熱烈,很快得到正確的函數關系式。如此,將生活中的數學引入課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對提高教學效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新課改提出,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實踐證明,給學生搭建實踐探索的舞臺,提供實踐探索的機會,鼓勵他們像科學家一樣在數學的世界里“探險”,不僅能鞏固所學,還能提升學習能力。筆者認為,組織學生實踐探索,要把握好學生思考、嘗試、討論的時間。
1.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時間。充分思考是實踐探索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時間,等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組織他們實踐探索。
2.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嘗試時間。學生的嘗試往往帶有盲目性和好奇性,要允許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走彎路、犯錯誤。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要適時點撥指導。這一過程要想收到顯著的效果,教師就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嘗試時間,讓學生能有條不紊地驗證自己的懷疑和猜測。
3.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討論時間。討論是師生、生生交流的過程,也是互相激勵、互相合作的過程,更是主動意識的培養過程。可見,討論的時間充足,是討論效果的重要保證。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數學課堂的亮點在于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實現自主學習、自我發展。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能力自然會得到提升,學生自然能體會到數學的無窮魅力,進而產生學習興趣,為后續數學知識的學習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