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輝楊德福夏麗平肖蘇進
江蘇省鹽城大豐同仁醫院骨科,江蘇鹽城 224100
C型橈骨遠端骨折疾病是常見骨折疾病,該病主要發生在橈骨遠端2~3 cm處,伴有橈腕關節和下尺橈關節損傷[1-2]。目前,夾板外固定法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具有操作簡便、療效良好的特點[3-4]。但傳統夾板外固定法術后患者腕關節發生骨性關節炎的概率較大,預后效果不理想[5]。為進一步改善C型橈骨遠端骨折疾病,該文以2017年1月—2019年11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72例C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為例,就掌側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C型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效果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擇取該院接受治療的72例C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作為對象。就對象入院后,自身均就治療方法、效果均獲得了詳細的醫學解釋,基于自主自愿的原則予以分組,成立參照及實驗兩組,每組36例。參照組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為44~87歲,平均年齡為 (62.14±5.03)歲。實驗組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為44~87歲,平均年齡為(63.01±5.11)歲。 所有對象均經 DR及CT檢查確診為C型橈骨遠端骨折疾病且無重大器質性疾病。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該研究醫院倫理委員會并征得同意。參與對象分組后就基礎資料(年齡、性別)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客觀可比。
參照組對象實施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治療。針對患者骨折部位予以手法復位并給予石膏固定,待手術完成后,對患者進行適量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實驗組對象則實施C型橈骨遠端骨折手術治療。讓患者呈仰臥位并實施臂叢神經組織麻醉。在患肢近端處用止血帶環扎,后在橈骨遠端掌側處切長度為4~5 cm的縱弧形口。手術切口選為橈側腕屈肌腱與橈動脈間隙,充分暴露旋前方肌。充分清理骨折處軟組織并將其復位,并用克氏針臨時固定,如斷端間骨質壓縮有骨缺損植松質骨條,關節面有塌陷的,墊平關節面后關節面下骨質缺損也植松質骨條。根據患者患部情況選擇型號適合的橈骨遠端鎖定鋼板放置于骨折處,調節鋼板位置。手術醫生需確認鋼板處于理想部位,此時繼續用遠端、近端鎖定螺釘固定鋼板,后進行止血和縫合皮下組織。在手術完成后,在切口處疊小塊紗布加壓包扎,用石膏或腕托保護以消腫,手術后第1天即指導鍛煉,尤其是掌指關節屈伸鍛煉[6]。
統計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具體包括3個級別:①基本痊愈:患者癥狀消失,腕關節生理功能恢復正常且無畸形;②好轉:患者癥狀緩解,但腕關節活動功能有所限制;③無效:經治療患者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腕關節處活動受限且伴隨疼痛。總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00%。
統計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指標情況,包括橈骨短縮值、橈骨掌傾角、橈骨尺偏角、關節面骨折塊臺階值。同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腕關節活動度,包括背伸活動度、屈曲活動度、旋前活動度、旋后活動度。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 (94.44%)相較于參照組(77.78%)呈現明顯優越性,對比結果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實驗組各項術后恢復指標相較于參照組均呈現明顯優越性,各項對比結果數據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對比(±s)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 橈骨短縮值(mm)橈骨掌傾角(°)橈骨尺偏角(°)關節面骨折塊臺階值參照組(n=36)實驗組(n=36)t值P值1.05±0.31 0.51±0.12 27.000<0.05 4.71±0.63 8.25±1.05 20.229<0.05 15.39±1.61 20.55±1.80 17.200<0.05 3.52±0.58 1.01±0.35 43.276<0.05
實驗組各項關節活動度相較于參照組均呈現明顯優越性,各項對比結果數據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腕關節活動度對比(±s)Table 3 Comparison table of 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wrist joints (±s)

表3 兩組腕關節活動度對比(±s)Table 3 Comparison table of 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wrist joints (±s)
組別 背伸活動度 屈曲活動度 旋前活動度 旋后活動度參照組(n=36)實驗組(n=36)t值 P值43.25±1.38 52.22±1.81 29.702<0.05 40.36±1.48 46.87±1.53 25.529<0.05 72.46±1.87 83.65±2.23 30.081<0.05 70.32±2.08 80.58±2.27 27.143<0.05
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上常見骨科疾病,患者患病會多伴有腕關節疼痛,關節活動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7]。當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患病嚴重時,骨折移位明顯則可致“槍刺手”“餐叉手”等畸形病變[8-9]。而當患處骨折向掌側移位時,則會出現正中神經損傷和橈動脈損傷情況,還會有晚發性腕管綜合征;向背側移位則可能導致伸肌腱自發性斷裂,并致伸肌腱卡壓[10]。目前,治療C型橈骨遠端骨折疾病的首選治療方式為外固定支架,該方法創傷較小、費用較低,但在復位及預后效果上尚不理想。掌側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方式則具有較為良好、穩定的治療效果[11-12]。
張峰煒[13]學者在其文中指出,應用掌側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C型橈骨遠端骨折老年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87.5%,而應用常規治療的對照組患者則為70.0%,而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0%)明顯低于對照組(20.0%)。同時,觀察組術后恢復指標及腕關節活動度也明顯優于對照組。而就該次研究中,應用掌側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的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4.44%)相較于參照組(77.78%)呈現明顯優越性(P<0.05);而在術后恢復指標方面相比,實驗組各項指標[(0.51±0.12)mm、(8.25±1.05)°、(20.55±1.80)°、(1.01±0.35)] 相較于參照組 [(1.05±0.31)mm、(4.71±0.63)°、(15.39±1.61)°、(3.52±0.58)]均呈現明顯優越性(P<0.05);同時 該 組 各 項 關 節 活 動 度 [(52.22 ±1.81)、 (46.87 ±1.53)、(83.65±2.23)、(80.58±2.27)] 相較于參照組 [(43.25±1.38)、(40.36±1.48)、(72.46±1.87)、(70.32±2.08)] 也呈現明顯優越性(P<0.05)。結果提示了掌側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C型橈骨遠端骨折的理想效果,同時也表現出該方法能有效促進其腕關節活動程度,幫助患者進一步恢復。該次結果也與張峰煒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進一步肯定了實驗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在治療C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時,應用掌側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療效果,幫助患者關節功能快速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進一步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