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宋子敬
酒泉市人民醫院新城醫院,甘肅酒泉 735019
不穩定心絞痛是臨床中的一種常見疾病,根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不穩定心絞痛患者近年來呈現逐年遞增的發病趨勢,且發病人群逐漸趨向于年輕化。該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出現了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得冠脈內膜下出現出血、斑塊糜爛,破損部位的血小板與纖維蛋白原凝聚形成了血栓[1]。血栓的形成與冠狀動脈痙攣收縮會使得患者出現急性或亞急性心肌供養的減少或缺血癥狀加重,冠脈出現不完全性閉塞,管腔變窄。在不穩定心絞痛患者經冠脈造影檢查中顯示,患者的血管中包含了血栓與粥樣硬化斑塊,表現為不穩定性,若沒有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則很容易引發患者出現急性心肌梗死等癥狀,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較大的威脅。該次研究了該院2017年5月—2019年6月期間收治的100例不穩定心絞痛患者,針對不穩定心絞痛患者采用聯合用藥與單獨用藥的療效情況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100例不穩定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對這100例患者展開隨機分組,使研究組與對照組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為:對照組50例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齡43~77歲,平均年齡(65.18±3.53)歲;病程 5~11 d,平均病程(7.79±1.64)d。 研究組50例患者,男27例,女23例;年齡44~78歲,平均年齡(65.46±4.29)歲;病程 6~12 d,平均病程(7.53±0.87)d。該次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均給予他汀類、硝酸酯類、鈣離子拮抗劑進行常規治療,控制好患者的血壓、血糖以及血脂水平。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給予患者100 mg/次阿司匹林 (國藥準字 H32025901),1次/d,持續治療2周。
研究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患者75 mg/次氯吡格雷 (國藥準字 H20000542),1次/d,持續治療 2周。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治療效果。療效評分:①患者治療后心絞痛的發作次數減少在80%以上,靜息狀態下心電圖缺血性變化恢復正常,即記4~5分;②治療后,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在50%~79%,心電圖缺血性下降的ST段回升在1.0 mm以上,即記2~3分;③治療后患者均未達到上述指標,即記0~1分。同時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各項血流變學指標水平以及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5]。
該次研究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行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在療效評分、心絞痛持續時間以及心絞痛的發作頻率中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評價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icacy evalu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評價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icacy evalu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s)
組別 療效評分(分)心絞痛持續時間(min)心絞痛發作頻率(次/d)研究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3.86±0.46 3.14±0.25 9.724<0.001 3.11±0.15 3.85±0.23 19.056<0.001 1.28±0.06 2.76±0.38 27.203<0.001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在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以及紅細胞聚積指數水平分別為 (0.67±0.03)mPa·s、(0.32±0.04)、(7.02±0.05);對照組患者在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以及紅細 胞聚積指 數 水平分 別為 (1.25±0.07)mPa·s、(0.58±0.05)、(7.94±0.12);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在各項血流變學指標水平中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t血漿黏度=53.852,P<0.001;t紅細胞壓積=28.712,P<0.001;t紅細胞聚積指數=50.041,P<0.001)。
治療后,50例研究組患者中,共有1例患者出現皮疹癥狀、1例腹瀉癥狀以及1例胃腸不適癥狀,患者在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6.00%(3/50);50例對照組患者經過治療后,共出現1例患者出現皮疹癥狀、2例腹瀉癥狀以及1例胃腸不適癥狀,患者在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8.00%(4/50);兩組患者在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不穩定心絞痛是臨床中的一種常見疾病,相比于穩定性心絞痛,該病的病情更加嚴重,心絞痛的持續時間與發生頻率更長,且在患者靜息狀態下也會出現靜息痛與夜間痛[6]。阿司匹林在不穩定心絞痛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治療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通過抑制患者機體中的環氧化酶活性,進而起到阻止血栓素合成的效果,能夠有效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屬于不穩定心絞痛患者的一線治療藥物[8]。氯吡格雷則屬于一種系噻吩吡啶類衍生物,屬于一種P2Y2受體拮抗劑,這種藥物的主要作用機理為阻斷患者機體中的血小板P2Y2受體,能夠有效抑制ADP誘導的血小板活化情況[9]。氯吡格雷藥物成分中的活性成分與血小板膜表面二磷酸腺苷受體具有選擇性與不可逆性結合,能夠有效提高cAMP的依賴性,進而減少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的活性,起到舒化血管物質磷酸蛋白磷酸化的作用,以此來起到減少患者機體中血細胞聚集的效果。聯合兩種藥物,不但能夠有效彌補單種藥物的不足之處,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同時其對于患者的影響較小,不會額外增加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11]。
在該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后,患者的療效評分為(3.86±0.46)分;對照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后,患者療效評分為 (3.14±0.25)分;研究組患者療效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研究組患者在持續時間以及發作頻率中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P<0.05);在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流變學指標水平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在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以及紅細胞聚積指數水平中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且在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中,相比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更低(P<0.05)。在尹葉全[12]的臨床研究中,其主要選取了48例不穩定心絞痛患者,根據所選患者所采用的治療措施,將使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進行治療的患者作為觀察組,單獨采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作為對照組。經研究后所得結果顯示,在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中,相較于對照組臨床治療的有效率(70.83%),觀察組患者在療效中有著更為明顯的優勢 (95.83%)(P<0.05);由此可見,其研究結果與該次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聯合使用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不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指標水平,且不會額外增加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在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