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祥
江蘇省盱眙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江蘇盱眙 211700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該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常年來居高不下,嚴重威脅著我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健康[1-2]。由于急性腦梗死發病原因眾多,致病原因繁復,且一旦發病會產生多種腦損傷機制,很難找到根本性治療方法[3]。據調查顯示,超過80%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多因血栓堵塞腦部動脈引發[4]。因此,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實施及時、有效的溶解血栓措施,幫助閉塞的腦血管再通是恢復腦部供血,挽救患者腦組織視為治療的關鍵[5]。為進一步提高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效果,減少對患者腦部神經受損程度,該院特以2018年1月—2019年8月期間收治的57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開展了探究rtPA靜脈溶栓治療該癥臨床效果的專項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接受治療的57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基于自主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28例)和觀察組(29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1例;年齡42~73歲,平均年齡(59.1±5.2)歲;病程 4.5 h以內。觀察組中男 18例,女 11例;年齡 42~74 歲,平均年齡(60.9±5.7)歲;病程 4.5 h 以內。所有對象均經臨床確診為急性腦梗死,生命體征較為平穩。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納入標準:年齡<75歲且發病時間小于7 d者;初次發病,NIHSS評分>3分且mRS評分<4分者;無溶栓治療史者;家屬知情后自愿加入研究者。排除標準:發病因素確診為腦腫瘤者;具炎癥、靜脈血栓及重大感染者;肝、腎等嚴重器官疾病者;重大內分泌、呼吸及血液系統疾病者;精神疾病、腦出血病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兩組對象及家屬均了解并知情研究內容,分別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該研究內容均報備醫院倫理委員會并征得同意。
給予對照組患者300 mg/d劑量的阿司匹林(國藥準字J20171021)治療,口服。給予觀察組患者(0.9 mg/kg)rtpa(批準文號 S20160055)治療,限1 min內靜脈注射10%的溶劑后連續靜滴,60 min內完成滴注。若患者在滴注過程中出現嚴重頭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應行腦部CT復查,避免出現腦出血情況。若患者存在腦部出血應實施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復查,取新鮮血漿或IU血小板輸入。
比較兩組患者的CSS評分[7],分值越低表明患者治療效果越好。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評定兩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95分表明患者完全恢復,75~95分為輕度依賴,50~74分為中度依賴,<50分為嚴重致殘或死亡。療效判定以ESS積分為準[6],患者ESS積分>96分且Bar指數為100為治愈、積分>85分且Barthel指數90分以上為顯效、積分≥50分且Barthel指數超過70分為有效、患者經治療后病情無好轉或惡化,ESS積分<50分且Bar分指數<70分則為無效。且以治愈加顯效加有效例數計算臨床總有效率。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CSS評分及Barthel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 CSS 評分、Barthel指數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對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table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指標對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table of clinical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組別CS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images/BZ_169_1849_1372_1872_1401.pngBarthel指數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28)觀察組(n=29)t值 P值22.31±2.78 22.43±2.74 0.235>0.05 16.74±1.21 8.10±0.36 128.955<0.05 53.24±11.24 54.71±12.08 0.169>0.05 60.31±11.26 84.72±13.09 10.045<0.05
經治療,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55%)明顯高于對照組(7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table of treatment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據調查,我國是全球卒中第一大國,每年有超過200萬人發病,穩居我國居民死亡疾病第1名,其中腦卒中患者病死率占比達到80%以上,嚴重威脅了我國居民的生命安全健康[8]。急性腦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礎是指脂質在患者動脈內膜深層累積,導致出現繼發性結締纖維組織增生而形成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若患者腦部斑塊受外力撞擊或自身因素突然破裂,就會導致血小板聚集與破裂處,從而引發腦部血栓[9]。脫落的血栓可致動脈栓塞,而未脫落的血栓則會進一步加重血管狹窄程度,進而導致血管閉塞。但不論是血栓脫落還是未脫落,都會導致血管供血區域血流減少或出現中斷,從而導致供血區域腦部組織缺氧或壞死[10]。因缺氧或短暫壞死的保部區域還具備短暫的生存能力, 其腦血流閾值大多在10~35 mL/(100 g·min)左右,在膜泵衰竭閾之上[11]。另外,由于該區域中心壞死區屬于動態病理和生理過程,若缺血組織內的血流能及時恢復,腦細胞代謝正常進行,則可以繼續存活,而因缺血壞死的腦部區域則可以正常存活。因此,臨床上在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時多采用溶栓治療,醫師通過使用恰當的藥物和治療方法,促使患者病變血管二次疏通,有效恢復血液流動,幫助缺氧區域腦細胞存活,從而降低腦組織損害達到治療急性腦梗死疾病的效果。目前,尿激素(UK)和鏈激酶(SK)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溶栓劑[12]。而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則是一種新型溶栓劑,是一種高選擇性、短半衰期、無抗原性的優良溶栓藥物,能有效提高血漿中纖維蛋白的結合率,促進符合物賴氨酸的活性,從而幫助纖維蛋白溶酶原轉化為纖維蛋白溶酶,是一種療效較好的溶栓劑[13]。
崔莉紅等學者[14]就其研究中,將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依據是否可接受溶栓治療均分成兩組,分別采用常規抗栓、調節血脂以及rtPA靜脈溶治療,結果提示觀察組臨床指標 CSS 評分(8.52±0.65)分、Barthel(82.51±10.25)分指數均顯著優于對照組(17.22±1.08)分、(61.59±9.18)分,且治療組總有效率(87.5%)也明顯高于對照組(57.5%)。而該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CSS評分及Barthel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SS評分(8.10±0.36)分、Barthel指數(84.72±13.09)分明顯優于對照組(16.74±1.21)分、(60.31±11.26)分(P<0.05);而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55%)也明顯高于對照組(71.43%)(P<0.05),則充分表明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能明顯降低患者治療風險,進一步保障患者安全性,促進患者恢復,幫助患者盡快適應正常生活。該次結果也與崔莉紅學者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證實了研究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應用rtPA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療效顯著,能有效降低治療風險,促進患者腦部細胞的恢復,降低腦部神經和周圍組織的損傷程度,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