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麗
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人民醫院十八病區傳染科,江蘇鹽城 224300
肝硬化是臨床常見慢性進行性肝病,其主要由于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反復作用,對肝功能造成彌漫性損害而致病。在臨床上,肝硬化的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肝功能減退、門靜脈高壓,且隨著病情的進展,還會出現肝性腦病、自發感染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相關文獻報道[2],肝硬化患者機體存有腸道菌群失調等病理變化,極易引起內毒素血癥,致使肝功能受損,加重病情,并誘發相關并發癥發生。因此,有學者認為[3],在肝硬化治療過程中應采取一定措施糾正患者腸道菌群失調,改善腸道屏障功能以及肝功能,進而降低并發癥發生。該研究為探究肝硬化患者長期應用微生態制劑對腸道菌群及并發癥發生的影響,于2017年2—11月選擇該院78例患者進行對照試驗,報道如下。
該院接受治療的肝硬化患者中選取78例進行研究,根據其治療方案不同進行分組,對照組(n=39):16例男,23 例女;年齡 48~85 歲,平均(68.94±7.14)年;病程 2~10年,平均(6.11±2.30)年;肝功能 Child分級有 15例 A級,18例 B 級,6例 C 級。 觀察組(n=39):18例男,21例女;年齡 50~85 歲,平均(68.60±7.25)年;病程 1~13 年,平均(6.06±2.42)年;肝功能Child分級有17例A級,19例 B級,3例C級;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對比分析。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納入標準:①均經臨床癥狀體征、病史、實驗室檢查、腹部超聲、CT等檢查確診患有肝硬化,無嚴重并發癥;②臨床資料完整,治療依從性較好,能夠完成隨訪調查;③患者或家屬對該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研究,簽訂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近4周內曾服用過微生態制劑、抗生素等影響研究結果藥物;②合并消化道出血、肝癌等病史;③伴慢性腹瀉、消化不良等其他肝臟以外因素導致消化道疾病;④伴心腦肺腎等嚴重臟器疾病。
對照組予以常規肝硬化綜合療法治療,主要包括保肝降酶、利尿、降門靜脈高壓、營養支持、退黃,并根據肝硬化病因予以抗病毒、抗肝纖維化等病因治療。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持續應用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批準文號:S10950032,規格:210 mg/粒)治療,口服,2 粒/次,3 次/d,兩組均持續治療2年。
①對比兩組治療前、治療后腸道菌群檢測情況,包括乳桿菌、厭氧菌雙歧桿菌、腸球菌、需氧菌腸桿菌、酵母樣真菌。②追蹤隨訪2年,記錄并對比兩組腹水、自發性腹膜炎、肝性腦病等并發癥發生狀況。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的腸道菌群數量檢測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2年后,觀察組患者的乳桿菌、厭氧菌雙歧桿菌、腸球菌、需氧菌腸桿菌檢出數量顯著高于對照組,且酵母樣真菌數量較對照組明顯減少(P<0.05),見表1。
隨訪2年,觀察組自發性腹膜炎、肝性腦病發生率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但兩組上消化道出血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腸道菌群檢測情況比較[(±s),LgCFU/g]Table 1 Analysis of intestinal flora detection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LgCFU/g]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腸道菌群檢測情況比較[(±s),LgCFU/g]Table 1 Analysis of intestinal flora detection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LgCFU/g]
注:與組內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觀察組(n=3 9)對照組(n=3 9)乳桿菌治療前治療后厭氧菌雙歧桿菌治療前 治療后腸球菌治療前 治療后需氧菌腸桿菌治療前 治療后酵母樣真菌治療前 治療后t值P值9.3 2±0.4 9 9.3 0±0.4 3 0.1 3 6 0.8 9 2(1 2.8 1±0.6 2)*(9.8 8±0.4 8)*2 3.4 3 6<0.0 0 1 9.5 4±0.5 5 9.5 6±0.5 1 0.2 2 7 0.8 2 1(1 4.2 4±0.7 1)*(1 0.0 2±0.6 3)*2 7.7 7 4<0.0 0 1 7.7 0±0.4 6 7.8 1±0.4 6 1.0 5 6 0.2 9 4(8.5 7±0.5 1)*(8.9 2±0.6 7)*2.5 4 2 0.0 1 3 9.1 2±0.5 6 9.1 5±0.5 2 0.2 8 6 0.7 7 6(9.9 2±0.4 8)*(9.2 4±0.5 2)*6.0 7 4<0.0 0 1 3.7 5±0.3 1 3.6 6±0.3 8 1.2 2 1 0.2 2 6(2.5 5±0.3 6)*(3.2 5±0.3 0)*9.3 4 7<0.0 0 1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n(%)]Table 2 Analysis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正常情況下,人體肝功能處于正常狀態,致使肝臟、腸道微生態環境構成良好生物活性狀態。一旦此種狀態被破壞,就會引起內環境紊亂,出現各種病理變化[4]。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肝硬化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威脅人們身心健康。有學者認為[5],肝硬化發生可能是肝臟存有各種內毒素造成彌漫性肝損害。近年,有研究就肝病與腸源性內毒素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分析,認為人體含有多種腸道菌群,而且其結構較為復雜,對于內毒素形成可產生直接作用。蔡文君等[6]的研究也報道,腸道菌群環境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腸源性內毒素、肝硬化病情,三者關系密切,可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在臨床上對于肝硬化的治療,除了抗病毒治療外,還予以保肝降酶、降壓等藥物治療以期能夠清除內毒素,糾正腸道菌群環境,但其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雙歧桿菌三聯活菌為微生態制劑的一種,含有雙歧桿菌、嗜熱球菌、乳酸桿菌等多種益生菌,能夠有效提高體內腸道存在的益生菌菌群優勢,可糾正腸道內菌群紊亂,促進腸道微生態平衡建立,同時還可為腸黏膜發育提供營養,促進黏膜修復,保護腸道。現代藥理學也報道[7],雙歧桿菌三聯活菌對肝硬化治療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能夠糾正腸道菌群失調,抑制腸源性內毒素產生,進而有助于改善肝臟功能。該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乳桿菌、厭氧菌雙歧桿菌、腸球菌、需氧菌腸桿菌檢出數量顯著高于對照組,酵母樣真菌數量較對照組明顯減少,而且隨訪2年內觀察組自發性腹膜炎(12.82%)、肝性腦病 (2.56%)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8.46%、15.38%,與吳清山等[8]研究報道基本相符,其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措施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治療,并于對照組單純常規治療進行對比,結果發現,觀察組肝性腦病發生率 (4.69%)、自發性腹膜炎發生率(17.19%),對照分別為39.06%、45.31%,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輔助治療肝硬化能夠顯著降低并發癥發生。這主要是因為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能夠促進腸道有益菌生長,并可排除體內內毒素、血氨等有害物質,可為患者創造良好的腸道微生態環境,延緩病情。
綜上所述,長期應用微生態制劑輔助治療肝硬化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腸道菌群分布狀況,促使腸道有害物質更好更快排除,進而有助于減少并發癥發生,延緩病情惡化,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