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即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壞死,是心血管內科常見急危重癥之一,具有預后不良、死亡率高的特點[1]。患者癥狀體征多表現為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或使用硝酸酯類藥物無法完全緩解[2]。發病早期積極確診和治療,并采取措施恢復缺血心肌再灌注,是改善患者預后、降低死亡風險的關鍵[3]。CK、CK-MB 和cTnI 是目前臨床用于診斷心肌損傷的傳統標志物[4]。本文主要探究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eart-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 在AMI 早 期診斷中的臨床意義和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項目經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后展開。隨機選擇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在本院確診的120 例AMI 患者作為AMI 組,選擇同期104 例有胸痛指征但最終排除AMI 的其他疾病患者作為疑似組,另選擇同期85 例體檢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AMI 組男82 例、女38 例;年齡45~78 歲,平均年齡(62.35±15.12)歲。疑似組男71 例、女33 例;年齡46~76 歲,平均年齡(61.87±14.33)歲。對照組男58 例、女27 例;年齡45~79 歲,平均年齡(62.04±15.28)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采集AMI 組和疑似組發病0~3 h、4~6 h、7~12 h 時間段內靜脈血5 ml,記做T1、T2、T3,志愿者采血時間與患者發病時間相符;離心后取上層清液,離心半徑10 cm,離心速率3000 r/min,時間5 min。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H-FABP,試劑盒購自于美國安迪公司;采用酶活性連續監測法檢測CK 及CK-MB 水平,試劑盒購自于上海豐匯醫學技術有限公司;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cTnI 表達水平,儀器為美國雅培公司生產的i1000 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使用配套試劑。上述項目均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和實驗室標準完成操作。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檢測并比較三組不同時間段H-FABP、CK、CK-MB、cTnI 水平和不同時間段H-FABP、CK、CK-MB、cTnI 陽性率。臨界值:血清H-FABP>1 μg/L,CK>340 mmol/L,CK-MB>36 U/L,cTnI>13 ng/ml。各指標表達水平超過診斷臨界值則認為指標陽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不同時間段各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T1、T2、T3 時,AMI 組H-FABP、CK、CK-MB 和cTnI 水平均顯著高于疑似組和對照組,疑似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三組不同時間段各指標陽性率比較 組內比較:AMI 組T1 時H-FABP 陽性率高于本組同時間CK、CK-MB、cTnI 陽性率,T2、T3 時H-FABP 陽性率高于本組同時間CK、CK-MB 陽性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疑似組T1、T2 時H-FABP 陽性率高于本組同時間CK、CK-MB、cTnI 陽性率,T3 時H-FABP陽性率高于本組同時間CK、cTnI 陽性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T1、T2、T3 時,AMI組H-FABP、CK、CK-MB、cTnI 陽性率均高于疑似組、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疑似組T1 時H-FABP 陽性率高于對照組,T2、T3 時H-FABP、CK、CK-MB、cTnI 陽性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1。
表1 三組不同時間段各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表1 三組不同時間段各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注:與AMI 組比較,aP<0.05;與疑似組比較,bP<0.05
表2 三組不同時間段各指標陽性率比較[n(%)]
圖1 T1 時三組H-FABP、CK、CK-MB 和cTnI 陽性率比較
AMI 病理特征主要表現為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壞死,常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為基礎,由某些誘因致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造成管腔突然阻塞而使心肌缺血壞死[5]。
H-FABP 血清濃度變化還可能為評估AMI 溶栓治療效果、預后等提供一定指導依據[6-8]。本研究將120 例確診AMI 患者、104 例疑似AMI 患者和85 例體檢健康志愿者進行對照分析,結果顯示,T1、T2、T3 時,AMI 組H-FABP、CK、CK-MB 和cTnI 水平均顯著高于疑似組和對照組,疑似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比較:AMI 組T1 時H-FABP 陽性率高于本組同時間CK、CK-MB、cTnI 陽性率,T2、T3 時H-FABP 陽性率高于本組同時間CK、CK-MB陽性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疑似組T1、T2 時H-FABP 陽性率高于本組同時間CK、CK-MB、cTnI 陽性率,T3 時H-FABP 陽性率高于本組同時間CK、cTnI 陽性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T1、T2、T3 時,AMI 組H-FABP、CK、CK-MB、cTnI 陽性率均高于疑似組、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T1 時,疑似組H-FABP 陽性率17.31%高于對照組的2.3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T2、T3 時,疑 似 組H-FABP、CK、CK-MB、cTnI 陽 性 率分別為27.88%、12.50%、13.46%、15.38%和33.65%、21.15%、24.04%、19.23%,高于對照組的2.35%、3.53%、3.53%、4.71%和2.35%、3.53%、5.88%、4.7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H-FABP 水平變化可提示心肌損傷及早期AMI 的發生。CK、CK-MB 和cTnI 在AMI 組患者血清中同樣呈升高表現,但這些指標在AMI 組陽性表達率均不及H-FABP,說明H-FABP 對AMI 早期預測價值優于其余3 種指標。
綜上所述,AMI 患者發病早期H-FABP 表達水平顯著升高,H-FABP 在AMI 早期診斷中的陽性率均高于CK、CK-MB 和cTnI,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