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聰 楊福娣 王華萍
MPP 是由肺炎支原體(MP)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癥狀是肺部炎癥,同時伴有頑固性咳嗽[1]。既往有研究表明[2]:機體免疫功能紊亂、炎癥細胞因子異常表達與MPP 的發(fā)生有著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MPP 患兒由于年齡較小,對臨床治療方案有效性、安全性要求較高。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68 例MPP 患兒,隨機分組給予阿奇霉素及紅霉素治療,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68 例MPP 患兒,隨機分為參照組及實驗組,每組34 例。實驗組:女14 例,男20 例;年齡1~6 歲,平均年齡(3.52±0.88)歲;病程1~8 d,平均病程(4.52±1.19)d。參照組:女15 例,男19 例;年齡2~5 歲,平均年齡(3.55±0.54)歲;病程2~7 d,平均病程(4.56±0.86)d。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項研究。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均滿足《兒童肺炎支原體呼吸道感染實驗室診斷中國專家共識》[3]中對“MPP”的診斷標準。②無器質性病變。③臨床資料真實、完整。④患兒家屬均已簽署有關本項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遺傳性、先天性疾病者。②研究未開展前接受過對癥治療者。③中途從本研究退出者。④合并重度營養(yǎng)不良、貧血者。⑤重大臟器功能障礙、衰竭者。⑥合并免疫、血液、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者。⑦對本研究涉及藥物過敏者。
1.3 方法
1.3.1 參照組 采用紅霉素治療。給予20~30 mg/kg紅霉素,溶于500 ml 的 0.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1 次/d,共計用藥7 d。
1.3.2 實驗組 采用阿奇霉素治療。給予10~15 mg/kg阿奇霉素,溶于500 ml 的 0.5%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1 次/d,共連續(xù)給藥5 d 后,改為口服10 mg/(kg·次),2 次/d,連續(xù)給藥2 d,共計治療7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 判定標準[4]:發(fā)熱、咳嗽等癥狀及肺部陰影消失為顯效;發(fā)熱、咳嗽等癥狀明顯減輕,肺部陰影消失>50%為有效;發(fā)熱、咳嗽等癥狀、肺部陰影無好轉、無變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2 比較兩組患兒的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水平 抽取所有患兒3 ml 空腹靜脈血,以3000 r/min 速率離心處理10 min,分離血清,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IFN-γ、IL-6、TNF-α。
1.4.3 比較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包括食欲不振、關節(jié)疼痛、腹脹腹痛、惡心嘔吐。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94.12%高于參照組的73.5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的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IFN-γ、IL-6、TNF-α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 后,兩組患兒的IFN-γ、IL-6、TNF-α 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實驗組=14.5692、18.0964、19.0762,P實驗組=0.0000、0.0000、0.0000<0.05;t參照組=6.7283、8.5612、9.5989,P參照組=0.0000、0.0000、0.0000<0.05);且實驗組患兒的IFN-γ、IL-6、TNF-α 水平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94%低于參照組的23.5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兒的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水平比較(,pg/ml)

表2 兩組患兒的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水平比較(,pg/m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參照組治療7 d 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MPP 具有易復發(fā)、恢復緩慢、治愈難、預后差等特點,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當,則會導致心血管、血液、泌尿系統(tǒng)受損[5,6]。紅霉素是臨床常用的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可抑制氣道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厭食等癥狀,但長期使用會影響患兒胃腸道運動功能,綜合治療效果一般。阿奇霉素也屬于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但相對于紅霉素而言,安全性較高,給藥后藥物在肝臟中的濃度較高,具有較強的組織滲透性,血漿蛋白結合率較低,具有藥物吸收迅速、半衰期長、用藥劑量較小等優(yōu)點,炎癥部位阿奇霉素的藥物濃度要明顯高于非炎癥部位[7,8]。
本研究示:實驗組臨床總有效率94.12%高于參照組的73.5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兒的IFN-γ、IL-6、TNF-α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 后,兩組患兒的IFN-γ、IL-6、TNF-α 水平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實驗組=14.5692、18.0964、19.0762,P實驗組=0.0000、0.0000、0.0000<0.05;t參照組=6.7283、8.5612、9.5989,P參照組=0.0000、0.0000、0.0000<0.05);且實驗組患兒的IFN-γ、IL-6、TNF-α 水平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94%低于參照組的23.5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阿奇霉素在兒科應用中的安全性高、效果確切。兒科患兒由于年齡較小,依從性較差,病情輕重不一,耐受性各不同相同,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臨床醫(yī)師應嚴格遵循《抗菌藥物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及時調整阿奇霉素的用法、用量。
綜上所述,兒科MPP 患兒采用阿奇霉素治療,可有效減輕咳嗽等癥狀及炎癥反應,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