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樹帶
剖宮產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后早期常見的并發癥,多由盆腔炎癥或手術創傷引起腸壁滲出、水腫等,進而導致患者腸道同時存在動力性和機械性損傷,多發生于術后1 周內。若救治不當易引起嚴重感染、腸瘺等嚴重并發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既往治療過程中多采用胃腸減壓、灌腸、奧美拉唑護胃、補液營養支持治療。但其在治療過程中在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縮短腸鳴音恢復時間等作用欠佳。有研究顯示,吳茱萸封包治療應用于剖宮產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中能有效促進患者腸道功能恢復[1],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有學者認為吳茱萸封包主要通過調整患者炎性因子發揮作用,但仍需進一步驗證。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120 例剖宮產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60 例。試驗組年齡22~35 歲,平均年齡(27.43±3.21)歲;病程1~6 d,平均病程(3.76±1.15)d。對照組年齡22~35 歲,平均年齡(27.52±3.30)歲;病程1~6 d,平均病程(3.85±1.04)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黃家駟外科學》中早期術后炎性腸梗阻診斷標準[2];②年齡16~45 歲;③術后血壓、心率等正常。排除標準:①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發生于術后26 d 之后;②對藥物過敏者;③合并其他感染者。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家屬及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胃腸減壓,禁食、灌腸、奧美拉唑護胃、抗生素、補液營養支持治療,4 d 為1 個療程。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中藥吳茱萸封包治療。具體方法為:取適量吳茱萸粉用生姜汁調成糊狀加熱后敷于神闕、足三里。20 min/次,2 次/d,4 d 為1 個療程,兩組均治療1~2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腹脹緩解時間、腹痛緩解時間、治療前后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水平。療效判定標準:治愈: 患者飲食恢復正常,早期炎性腸梗阻癥狀及體征消失,影像學檢查正常;有效:影像學檢查提示腸梗阻癥狀好轉或腸管輕度充氣,臨床癥狀和體征部分消失;無效:患者影像學檢查提示患者腸梗阻癥狀無緩解,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3]。采集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4 d 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靜置離心后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C-反應蛋白水平,試劑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產,并嚴格按使用說明書操作。使用白細胞檢測 AQT90 免疫分析儀測量白細胞計數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33%,高于對照組的8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腹脹緩解時間、腹痛緩解時間比較 試驗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腹脹緩解時間、腹痛緩解時間分別為(6.96±1.84)、(4.21±1.20)、(3.54±0.67)、(3.62±0.76)d,均短于對照組的(9.28±1.48)、(5.94±1.34)、(5.42±1.21)、(5.73±1.05)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的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白細胞(8.32±2.43)×109/L、C-反應蛋白(4.54±1.16)mg/L 均低于對照組的(10.32±2.54)×109/L、(5.65±1.32)m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腹脹緩解時間、腹痛緩解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腹脹緩解時間、腹痛緩解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剖宮產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是以腸壁水腫、炎性滲出為主要病理特點的疾病,其發病機制中既包括機械因素又包括動力因素。若在此期間進行手術治療腸梗阻將會加重腸襻損傷,甚至出現腸瘺。故藥物是治療早期炎性腸梗阻的首選。既往治療過程中多采用禁食、灌腸、奧美拉唑護胃、抗生素、補液營養支持治療,但其在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作用欠佳。有研究顯示[4],中藥吳茱萸外敷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有顯著療效,但關于其對患者炎性因子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將其與常規西藥聯合應用于剖宮產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中分析其對患者炎癥反應因子等的影響。
吳茱萸性熱味苦,歸肝、腎、脾、胃經,具散寒止痛、下氣止嘔。將其制成粉末與姜汁調制成糊狀敷于神闕、足三里兩個腧穴。神闕位于任脈之上,而任脈為陰脈之海,故神闕為陰中有陽的腧穴。足三里為多血多氣、陽明胃經之腧穴。使用中藥吳茱萸外敷其腧穴可益氣強中,溫脾止痛,下氣降逆,疏導腸腑氣機,促進胃腸蠕動,加快胃腸功能恢復,可有效改善腹脹等。
在本研究中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8.33%,高于對照組的88.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藥吳茱萸應用于剖宮產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中能有效提高臨床療效。這與林媛媛[5]的研究結果一致,支持本研究結果。
腹脹、腹痛等緩解是早期炎性腸梗阻得到控制的重要標志。在本研究中試驗組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腹脹緩解時間、腹痛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藥吳茱萸應用于剖宮產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中能有效縮短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腹脹緩解時間、腹痛緩解時間促進患者恢復。分析其可能的原因為:吳茱萸有益氣強中,下氣降逆,疏導腸腑氣機之效?,F代藥理學證明吳茱萸所含的羅勒烯、茱萸烯等能促進局部組織血液循環,抑制粘連,促進炎癥吸收從而有效促進患者腸鳴音、排氣恢復,緩解患者腹痛腹脹。
早期炎性腸梗阻主要由白細胞浸潤小腸、結腸等肌間致纖維蛋白滲出引發。在本研究中,試驗組治療后的白細胞、C-反應蛋白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藥吳茱萸應用于剖宮產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中能有效降低患者炎癥細胞和因子水平。其可能原因為:吳茱萸可通過抑制氧合酶表達、核轉錄因子在細胞核內的水平,減弱細胞中的炎癥因子水平,還可抑制T 細胞增殖從而有效抑制患者炎癥反應,降低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6]。
綜上所述,中藥吳茱萸治療剖宮產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通過縮短腸鳴音恢復時間、排氣恢復時間、腹脹緩解時間、腹痛緩解時間,降低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水平,從而抑制患者炎癥反應,促進患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