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華 孫園
(1.江蘇安全技術職業學院 江蘇徐州 221011;2.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江蘇連云港 222000)
2020年伊始,全體老師和學生積極響應國家“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號召,克服各種困難完成線上課程教授與學習。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改變了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也為高職院校排舞課程的信息化改革搭建了飛躍的平臺。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提升,教師對信息化手段的應用漸入佳境,學生對信息化平臺的使用游刃有余,這都將為信息化在排舞教學中的推廣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本文根據筆者自身實地教學經驗和文獻資料查閱匯總得出結論:在高職排舞課程教學中,充分、合理地將信息化手段貫穿課堂,不僅能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和教學設計水平,還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創新、團結協作的能力。
排舞,由英文“line dance”翻譯而來,是一項音樂和固定舞步融合在一起,一人或多人通過風格各異的舞步循環,來愉悅身心的體育運動,舞者在跳舞時站成一排排、一列列的隊形,也被稱為“排隊列舞”。排舞運動由不同的舞蹈形式和音樂元素組成,融合了拉丁舞、街舞等多種舞蹈風格,節奏有快有慢,舞步有難有易,由于其簡單易學,又兼具健身的功效,使它在大眾健身的普及性、舞臺表演的獨特性、體育運動的競技性等方面體現出極大的價值。
(1)排舞課程門檻較低,簡單易學,適合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參與練習,學習過程可由初級逐漸向高級套路層層遞進,利于基礎薄弱的高職生樹立自信,更好地體驗排舞課程的樂趣。既可以個人完成練習,也可以集體練習,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體現個性與共性相結合的排舞教學模式。
(2)排舞傳統的教學形式是由教師帶領,學生模仿跟隨來完成練習,在音樂歡快、節奏鮮明的愉悅氛圍中,通過對音樂和舞蹈風格的理解,排舞課堂更注重學生在基本舞步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獨特個性,形成自己的舞蹈風格。也可選擇喜歡的音樂進行動作創編,充分發揮高職學生思維活躍、行動力強、樂于接納新事物的學情特征,在實現塑造形體、增強體質的目標下,充分激發高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著力培養其創新創造的能力。
(3)排舞課程對場地要求較低,一塊規格為10m×10m的平整防滑地面即可進行練習,易于開展教學。
(4)排舞音樂變化多樣,動作風格迥異,在練習時更強調身體的隨性,既為高職學生獨特個性的發揮提供空間,也可以幫助學生排解壓力、調節情緒,有利于高職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5)排舞是一種連續完成動作的有氧運動,具有強健體魄的功能,經常參與排舞練習,可有效改善學生心肺功能,有助于大腦活動和記憶,加速新陳代謝,消除疲勞,從而達到增進健康,提高機體活力的健身目的。
傳統排舞課堂主要分為熱身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等常規流程,所有的教學手段都是針對課上技術環節和能力素質的練習部分展開,課下學生復習效果難保證,沒有考慮到教育和學習的連續性,造成課上復習占用時間過多、新課推進緩慢、學習不系統、錯誤動作定型后難糾正等現象。為了解決“復雜動作細節描述不準確,展示不清晰”“動作表現力較弱,運動負荷難把控”“創編能力匱乏,合作困難”“上課資料難保存”這四方面的問題,筆者借助現有的信息化手段將排舞教學過程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3個部分。課前將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整理,通過職教云平臺發布預習任務,設置考核標準。課中應用動作糾錯分析軟件、負荷監測系統等信息化手段輔助練習,提升學習效果,保障練習安全。課后拓展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整合內容的能力,大量查閱資料,完成作業,鞏固學習成效。
新的教學模式主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強調課前預習、課上演練及課后總結的連貫性教育思維,這就需要教師更加注重教學的連續性,在信息化手段的輔助下,高職排舞課堂可參照以下環節來開展教學。
(1)課前:現代信息化資源形式多樣,網絡平臺紛繁復雜,高職院校排舞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和現實基礎,對網絡資源進行篩選和整合。教師可錄制相應的輔助資源幫助學生完成課前預習,比如通過制作微課、PPT、提供學習平臺鏈接等手段,設計闖關游戲環節,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完成預習任務,根據學生完成情況打分評出等級,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為課堂基本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豐富高職校排舞課堂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2)課中:學生進入到課堂后,首先通過云平臺打卡簽到,完成簡單的問卷調查,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困惑和疑問,在課程開始后集中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其次,在技術動作的學習環節,通過教師示范及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等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再依賴于教師的示范和講解,掌握跟隨視頻學習動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小組合作的優勢,相互彌補,共同提高,教師及時給予指導并監督學習情況,輔助學生高質量完成練習。在糾正易錯動作時,可使用動作分析軟件逐個突破,學生通過屏幕找到錯誤的環節,在教師和同學的幫助下突破練習難點,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為保障學生科學、安全地完成練習,可借助運動負荷監測設備及時掌握學生運動負荷量,合理調整練習內容。
(3)課后:排舞課程更加注重技術能力的學習,在課上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快速提升運動水平,需要學生課后借助排舞練習平臺選擇適合自己的套路進行練習,鞏固技術動作,同時通過自媒體平臺發布練習視頻,教師和同學可隨時給予點評和指導。此外,為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創新創造和團結協作的能力,排舞創編內容的練習需要學生在課后重點突破,教師可借助云平臺發布任務,學生通過手機、電腦、翻閱圖書等方法搜集資料,以小組形式完成動作和隊形的創編作業,在規定時間內上傳至云平臺,逐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掌握科學參與體育鍛煉的方法。
傳統的排舞課堂考核主要包括理論考核(理論知識筆試成績)、實踐考核(套路動作完成情況、音樂理解、創編能力)和平時表現考核(出勤、紀律、態度)3個部分,主要評價方式是教師給所有學生打分,考核相對單一。借助信息化手段嘗試對排舞課堂評價體系進行多元化改革,課程評價將采取小組互評、學生自評、系統打分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新模式,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評價來確定學生的最終成績。新的評價形式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最終實現學生快樂學習、主動學習、全面發展的目標。
教學信息化改革明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創設情境的重要作用,強調團隊協作的價值,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撐“學”的目的。在高職排舞教學的課程改革中應著手建立完善的配套體系和設備,更新信息化智慧軟件,搭建兄弟院校排舞教學聯動平臺,共同推動排舞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