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華 陳俊莉
(河南省中牟縣文博路小學 河南 中牟 451450)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一節課十幾個字的識字量對相當一部分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有很大的難度。他們雖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但認字慢,學得難,識字方法機械、死板,對于已經識記了的漢字,也僅僅是停留在比較淺層的、會認的層面上,沒有真正讀懂漢字,這也造成了學生在書寫漢字時錯誤率較高的現狀。
漢字是表意文字,漢字的形體攜帶著可供分析的意義信息,字形的構建是可以講的[1]教師了解字源和構字理據,運用字理識字法識字,更符合漢字的內在規律。字理識字法,是依據漢字的構成規律,從漢字形和義、音之間的關系著手,進行識字教學的方法。運用字理識字法識字,久之,學生能達到望字而知義,觸類而旁通之效,識字會變得輕松、快樂,學生同時能體會到漢字背后的文化魅力,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與認同感。字理識字法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視。
部編版一二年級語文教材吸收了人教版教材的優點,更具進步性和科學性,在識字教學的內容編排上也更加豐富,更加科學了。一到二年級,把基本字表里的300字編進課文里,不僅僅是為了識字,更重要的是要在識字中滲透漢字是表意文字的理念,滲透“部件”和“字理”的概念,使教學的有效性增加,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2]一年級上冊,學生入學初,在學習漢語拼音之前,教材中就安排了“日月水火”等象形字的學習內容,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圖畫與漢字的關系,初步了解象形字“一個字一幅畫”的構字特點,感受學習漢字的樂趣。隨后在識字單元又安排了《日月明》一課,讓學生了解會意字的構字特點,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激發自主識字的熱情。在一年級下冊的《小青蛙》、《動物兒歌》等文中又滲透了字族知識和形聲字知識。在以后的語文園地中,在“識字加油站”、“我的發現”欄目和課后作業設計中,又循序漸進地設計了一些字源、字理識字方面的練習。
新教材為我們搭好了字理識字教學平臺,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多關注,多研究字源、字理知識,找到好的識字教學策略。
字理識字法教學的關鍵在教師,教師要在字理上精透和豐富。筆者是一位對字源、字理知識比較有研究的長期從事小學教學的語文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比較注重字理識字教學法的實踐。部編新教材編排的部分識字教學內容,更適合字理識字教學法。教學中,我配合利用字理識字法進行識字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字理識字教學策略。
2.1 象形字的字理識字法教學策略。一年級語文教材中,特別是上冊教材中有大量的獨體字,它們大都是象形字。象形字是描摹客觀事物的外形來表達意義的。在實際教學中,更要注重圖文結合的形式進行教學。可以先向學生展示圖片,再出示甲骨文和現代簡化漢字,對圖片與文字之間的聯系進行簡單地分析,加深學生對漢字演變過程的理解,讓學生領悟到:漢字是由實物到圖畫到古文字再到今文字一步步演變而來的,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漢字充滿了智慧,一個漢字就是一幅圖畫,認識漢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比如在學習“蟲”時,老師先出示一只蟲子的立勢圖片,再出示甲骨文的“蟲”字,對照現代漢字,讓學生發現,原來“蟲”里的“口”是蟲子的頭部,一豎是蟲子的身子,最后兩筆是蟲子彎曲的尾巴。再比如學習“子”時,讓學生通過觀察甲骨文字形,發現第一筆橫勾是大頭娃娃頭部的變形,第二筆彎鉤是娃娃的身子,第三筆橫就是娃娃伸開的手臂。學生感受到學習象形字就好像欣賞、解讀一幅特別的畫作一樣,特別有意思,大大激發了識字興趣和對漢字文化的熱愛。
2.2 指事字的字理識字法教學策略。指事字是獨體字的一種形式,是用象征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些指示性符號,來表達無法描畫的事物或抽象概念的造字方法。指事字數量較少,如“上”、“下”、“本”等。教學時,教師可以簡單地出示甲骨文圖片或在黑板上書寫古文字,簡單地進行字理解析,學生明白了造字原理,就能輕松而透徹地識記字形,理解字義。如在學習“本”時,教師可在黑板上畫出象形字“木”的甲骨文字形,告訴學生這是一棵樹木,樹木最根本的部位就是樹根部,然后用粉筆在樹根部做一“橫”的符號,特別指出做符號標志的部位就是樹木的根本部位。“本”原指樹木的根,后來又演變出了其它意思。
2.3 會意字的字理識字法教學策略。會意字是根據意義之間的關系,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或表義構件)合成一個字,綜合表示由這些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的造字方法。會意字特別有意思,很能體現古人的造字智慧。教材專門編排了《日月明》一識字課,利用兒歌,將會意字分一分,合一合,將古人的造字意圖解讀清楚了,好識記字形又易于理解字義。再遇到其他的會意字,老師只需分一分、合一合,適當解析,學生就能輕松愉快地識記。比如在學習“步”時,老師告訴學生:上面的“止”是一只腳的象形,下面是反寫的“止”,代表另一只腳。一前一后兩只腳,就是一“步”。[3]學生恍然大悟,興味盎然,印象深刻,也就不容易把下面寫成多少的“少”了。
2.4 形聲字的字理識字法教學策略。形聲字是合體字,在漢字中數量眾多。一部分表音,也就是聲旁,一部分表義,也就是形旁。在教學時,可以借助教材從聲和形兩方面開展教學。
2.4.1 從聲旁方面開展識字教學:如一年級下冊《小青蛙》一課中“青字族”漢字的識記,還有《語文園地五》“識字加油站”中編排的“包字族”漢字的識記。通過學習,學生發現規律:聲旁相同的漢字讀音相同或相近。發現這一規律,對于識記漢字非常有利,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學習實際編一些字族兒歌,激發識字興趣,提高識字效率。
2.4.2 從形旁方面開展識字教學:一般情況下,形旁相同的漢字,字義非常接近。了解了形旁的意義,漢字的字形和字義基本就可以聯系起來了。部編版新教材特別注意相關內容的編排,從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五》開始,循序漸進地在“我的發現”板塊和課后練習中安排利用形旁識字的練習。學生了解了形旁的意思,就能輕松識記一類漢字,起到提綱挈領、觸類旁通之效。如二年級上冊《拍手歌》課后練習“讀一讀,說說每組加點的字有什么相同之處”。在處理這一練習題時,除了引導學生發現每組字的相同之處外,還要告訴學生字源、字理知識:古時稱長尾鳥為“鳥”,短尾鳥為“隹”,所以帶“鳥”和“隹”的字都與鳥有關。再比如二年級下冊《“貝”的故事》一課,學生通過學習課文了解了帶有貝字旁漢字的字理,通過課后練習題,了解到帶有“钅”的字與金屬有關,帶有“王”與珠寶、玉器有關。“钅”是“金”的變形,而“王”怎么與玉石有關呢,學生不理解。老師就要給學生補充字源知識了:“王”原本寫作“玉”,意思與“玉石”有關,在漢字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人們誤寫作“王”了。再比如二年級下冊《我是一只小蟲子》課后練習一樣,學生只發現了帶有月字旁和月字底的字與“身體有關”,究竟為什么,還需要老師補充字源知識:這里的“月”本是“肉”的變形,因字形相近,在漢字演變過程中,人們誤寫成了“月”。這樣,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識字興趣濃,識字效率高。
2.5 易錯字的字理識字法教學策略。識字教學實踐中,有很多漢字學生經常分辨不清,或者經常書寫錯誤。如果從字源、字理方面加以辨析,學生就很容易區分了。
如:唱歌的“歌”,學生經常右邊寫成“攵”,如果分析“歌”的字理,學生明白了右邊的“欠”表示一個人張著大嘴在唱歌,而“攵”表示“手拿木棍兒等工具敲打”,這樣就不容易再寫錯了。學生經常容易把反文旁的字寫成折文旁,如:收、放、故等。折文旁的字又容易寫成反文旁,如:處、夏、冬。如果學生了解了以下字源知識,就不容易寫錯了:“攵”表示“手拿木棍兒等工具敲打”的意思,只做漢字的右偏旁;“夂”表示反寫的“止”,而“止”代表一只腳的樣子,常在漢字的上方、下方或左邊,從不在漢字的右面。
再比如學生經常分辨不清帶有“礻”和“衤”的字。從字源方面講,“礻”是“示”的變形,下面的三角形結構表示祭臺,上面第一橫表示一塊靈石,古時先民們有祭拜靈石的儀式。“靈石”就是“石神”,從“礻”的漢字大都與“神”有關。而“衤”是“衣”的變形,意思與“衣服”有關。所以與鬼神有關的字都帶有“礻”,如“禮、祝、福、神”等;與衣物有關的字都帶有“衤”,如“補、被、初”等。(初:意為裁衣之始。)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字源、字理識字教學法的開展搭好了平臺,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多研究字源、字理知識和字理識字教學策略,為學生輕松、愉悅、深刻、高效地識字做好保障。需要指出的是,漢字構形是發展的,現代漢字經過隸變、楷化的過程,出現了一批粘合、省簡、變形、錯訛而部分或全部喪失了理據的字,這些漢字運用字源、字理識字法識記有較大難度,所以字源、字理教學僅僅適用于部分漢字,要與其他識字方法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