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山西長治 046000)
高校體育課程是學生所接受的質量最高的體育課程,但是目前許多體育課程的教學都止于體育項目的實踐性教學,且教學模式陳舊。這樣的教學只能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并不能全方面地發展學生的體育能力。在實踐中,高校需要改革體育課程結構,增加理論課程教學,并改革體育實踐課程的教學模式。如此,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能夠得以提升,學生的體育能力也能夠得到多方面的培養。
體育能力的內涵較為豐富,狹義的解釋為學生能夠自行合理鍛煉身體,并對自己的身體情況進行醫務監督與評價;廣義的解釋是學生知識、技能、技術、智力在完成某個活動時的綜合體現。總體而言,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不僅是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與運動技巧,還需要培養學生的體育健康知識、創新等能力[1]。而目前的高校體育教學大多數都止于體育項目的教學,許多高校只將體育課程當成是一門培養學生興趣,提升學生個人素質的課程,并不重視體育理論知識的教學,這就為培養學生體育能力造成了限制。因此,高校需要改變體育課程結構,增設理論課程,以此拓展學生的體育知識,并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體育活動相聯系,以理論指導實踐。除此之外,體育教師還應當反思以往的實踐教學過程,從中汲取教學經驗,分析學生實際學習態度及能力,為實踐教學方法的改革做準備。
高等師范學院的體育教學改革應當落實在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其中理論方面是教師或者學院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在當前階段的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更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并在這樣的情況下為學生準備較多類型的體育選修課,期望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及體育鍛煉興趣[2]。相對而言,理論課程便被教師忽視了,大部分學校都沒有開設各種類型的理論課程,學生也基本無從了解大學階段應當學習的體育理論知識。因此,教師應當以增設理論課程的方式進行教學改革。
在現實中,不同高校擁有的教學資源并不相同,且校內學生的學習意愿也并不相同。因此,理論課程的增設應當徐徐圖之,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意愿及學校已有的資源。例如,學校籃球運動較為盛行,各學院均各自組建了籃球隊,并積極開展學院之間的比賽,甚至在校際比賽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那么高校體育課程開發小組便可以此為基礎,以籃球運動為基礎的理論知識課程為主,并開發其他基礎體育理論課程[3]。如此,高校可以構建較為完整的體育理論課程體系,拓展學生的體育理論知識面,使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能夠參考體育健康知識理論,降低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受傷的幾率。體育理論課程的建設還需要高校科學地開發準備課程教學資源,包括理論課程所使用的教材及體育教師本身的教學素養。高校需要召開專家研討會,參考其他高校優質的理論知識教材,然后編寫適合本校教學的體育課程教材。并且,高校還需要避免與非體育專業的出版社合作,防止劣質體育教材被應用于體育改革中。除此之外,高校還需要重視體育教師教學理念及專業素養的革新。高校需要通過開展培訓會、設置科研主題等方式,促使體育教師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及理論教學能力。如此,高校能夠做好課程重構工作,為培養學生體育能力奠定基礎。
學生體育能力的培養是長期的過程,但目前大多數的體育教學都限制在課堂或者學校開展的各類活動中,學校內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課后并沒有自主鍛煉的意愿,并且許多學生的課后鍛煉也沒有相應的指導[4]。因此,要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就需要體育教師提升理論課程及實踐課程的教學質量,拓展課程的影響力,并增強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因此,體育教師需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使用信息技術改革體育課程教學模式。
例如,微課教學模式是當前階段適用于體育教學的新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體育教師可以將體育課程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相結合,制作成微課視頻,然后上傳到校園網絡學習平臺中[5]。如此,體育教師可以開發并建設本校的體育課程線上教學資源體系。在制作完微課的基礎上,體育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微課上的內容,并設置一定的自學任務。以理論知識為例,教師可以基于教學內容制作微課視頻,引導學生通過微課視頻對理論知識有基本的了解。然后,在線下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基于現實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比如,在學生學習完田徑運動的相關健康知識微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模擬教材上的情景,以此達到理論結合實際、寓教于樂、促進學生體育能力發展的目的。并且,這樣的微課視頻還能夠被用于指導學生進行課后體育鍛煉。具體而言,不同學生的課后體育鍛煉興趣不同,教師便可以在閑暇時間制作不同類型的教學指導微課,如八極拳、太極拳、軍體拳等微課視頻,然后在班群中提醒學生在校園學習平臺中自主學習這些內容。如此,教師可以借助多種類型的微課視頻激發學生的課后鍛煉興趣,促進教學改革及學生體育能力的發展。
近些年,體育活動逐漸受到了各級各類學校及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在學校著力于體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社會各界人士也推動了多種體育項目的興起。針對這種情況,高校在改革體育課程的過程中,應當積極拓展教學的項目,以此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并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6]。比如,教師可以將社會體育項目適當地加入到體育教學或者是體育宣傳內容中,教師也可以將其他院校開展的熱門體育課程引入到本校的體育選修課程體系中。
例如,近些年,非遺體育項目逐漸被人們重視,而許多非遺體育項目都經過時間與人民檢驗,能夠有效提升運動員體育能力。高校便可以與本省的非遺體育項目傳承人或者是本校、其他高校的非遺研究者合作,從眾多非遺體育項目中挑選出意義健康、具備體育教學價值的項目,然后制作成微型宣傳片、簡短教學微課,然后上傳到本校的線上資源網絡平臺中。如此,高校可以拓展體育教學項目,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找到符合自己興趣的體育項目。并且,高校還應當做好宣傳工作,利用校園各官方宣傳媒體,對非遺體育項目進行宣傳,并鼓勵學生在學習或者練習非遺體育項目時拍攝短視頻。再如,不同學校的特色體育課程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有的學校的特色體育課程為花式跳繩,有的學校的特色體育課程為八極拳,還有的學校的特色體育課程為太極拳。學校應當嘗試以選修課程的方式引入其他學校的特色課程,以此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選擇。如此,高校便能夠拓展教學項目,并利用這些項目引導學生進行課后鍛煉,促進學生體育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體育能力內涵豐富,對學生身體素質及個人健康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需要改革體育課程結構,將體育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內容相聯系,增強學生對體育的認知,以此促進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的形成。體育教師則需要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基于當代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應用信息技術,豐富體育實踐教學的手段,促進學生體育能力的多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