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余良
(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廣化學校 甘肅 成縣 742508)
現代閱讀觀一般認為:閱讀是處理、收集語文信息,認識客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過程。而這些正是通過文本、學生、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來完成的。這一閱讀理念是以現代對話理論為基礎的,現代對話理論認為,作者與讀者的關系就其本質而言,它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精神上的聯系。閱讀行為就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確立了種平等的對話與交流。這種對話和交流是雙向的、互動的、互為依存的。閱讀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是一種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過程。因此讀者即學生絕對不是消極被動的,是閱讀的主體而非客體。除非他有閱讀障礙和逆反心理因素困擾,因而《語文課程標準》在確定閱讀目標時也充分顧及了學生的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交際必須是多向交流、多重對話。就閱讀教學本身而言,有它的特殊性、其一,有教師參與:其二,有編者參與:其三,有學生群體參與。從而形成作者-編者-教師-學生群體之間對話、交流的一種互動關系。在閱讀交流對話活動中,文本作者、教科書編者、教師、學生四方面同處于教室這個特殊的環境中進行著多重對話,多向交流。這種對話不僅僅指師生通過語言進行問答,更主要是師生之間心靈的彼此敞開,并隨時接納對方。因而,這種交流對話同時也是雙方的“傾聽”,是雙方共同在場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心靈相通、共同分享的真正的課堂交流活動。這種活動正是師生雙方互動合作,教學相長,以學生對話交流為中心的過程。編者的閱讀提示和教師的講解點撥,都是為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感悟服務的。而不應該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和獨立思考。因此必須強調學生閱讀自主性和獨立性、強化主動、自主參與意識。只有通過學生在交流對話的文本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感悟、自我體驗、加上教師的引導,同學之間的質疑、探索才能自己學會閱讀。從這層面上來說,語文課本不是教本而是讀本。
由于每個學生的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不同。因而他們在興趣、愛好、動機、需求、性格、智能等方面的差異。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給予適時的指導幫助。尊重他們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同時要對學生閱讀文體內容有個性化的創意加以鼓勵。如學生對文本中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做出富有想象的理解,甚至是“突發想象”當然不是異想天開,要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比較,還可以將文本的內容和表達方式重新設計。如,假設情境、改換人稱、改變文章體裁等,總之,不要讓學生刻意和追求唯一的“標準答案”逐步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尊重學生個人獨特感受和情感體驗,不斷增加審美情趣,讓學生真正變成學習的主人。
一般來說,教師作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文化修養、人生體驗、審美水平要高于學生、但課堂教學是一種集體活動,與完全的個人閱讀畢竟不同,還有學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要加強朗讀、默讀、精讀、泛讀指導,要做到閱讀文本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難點突破、訓練到位。針對文本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學生去體驗、去感受。并提倡多角度的、個性化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擴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培養語感重視積累,在閱讀重體驗文本所表現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做必要的指導。并關注環境,關注身邊的人或事,理性看待周圍的一切變化,冷靜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另外還要積極引導學生擴展閱讀新領域。要引導學生從課內向課外延伸。讀名著讀整本書,還可以從報刊、雜志、圖書館、網上等途徑吸取營養、積累語言材料,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