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雯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洛溪新城小學 廣東 廣州 51143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是在新課程改革歷經十年實踐的基礎上,吸收了各地實踐中的經驗,針對一些突出的問題而展開修訂的。新課程標準是要求,那統編版新教材就是文本,是把握好教育系統意識形態的戰略選擇,也是提升義務教育質量的奠基工程,兩者相輔相成,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良好的學習習慣、適當的學習策略四個方面為新時代語文教學提供了堅實的標準與范本。縱觀新課標、新教材在識字寫字上都有較大的調整與變化,新課標中識字寫字遵循“認寫分開,多認少寫”的原則具體有以下四個特點:
新課標中對識字寫字量進行調整,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2500個左右會寫”這個要求不變,但“會寫”的字在各學段的數字有變化,大大降低了中低學段“識字寫字”的難度,減少了低段的“會寫”字的數量,第一學段減少200個,第二學段減少400個,第三學段則增加400個。這樣的調整是出于對識字寫字教學整體性與均衡性的考量,改變以往識字寫字教學“頭重腳輕”的狀況。
長期以來,教師們存在認識誤區,認為“識字是低年段的教學任務”,第二學段的閱讀教學就拼命向第三學段靠,無形中削弱了識字教學。其結果之一,就是出現大量的錯別字。而到了第三學段,多數老師更是忽視識字教學,要么一帶而過,要么一味讓學生自學,更缺乏及時檢查與鞏固。這對于完成小學階段的識字任務極不利,對培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也大不利。識字是“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整個義務教育階段都應重視識字教學。新課標增加了兩個字表,《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并建議,在低年級階段“先認寫《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中的300個字,逐步發展識字寫字能力。”第三學段不但還有識字教學的任務,而且要求更高、數量更多。另外在教法上也有所體現,注重每一學段的具體識字寫字要求,從筆畫、筆順、偏旁、結構、查字法等方面開展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識字的主觀能動作用,放學于生,讓學于生,以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要抓好之前所學字的鞏固工作,利用生字帶動已掌握的漢字的復習,在比較中加深印象;要加強對識字的評價,特別要注意在學生的書面表達中檢查識字的狀況,采用各種措施,努力減少學生的錯別字。
近年來,母語教學受到多方面沖擊,寫字教學首當其沖。在實踐中,寫字教學成了閱讀教學的附庸,指導不細致,時間不充足,評價不到位,聽課時常常看到只用三五分鐘匆匆一寫的現象。電腦的出現,也使整個社會對書寫的重視一落千丈。“寫字已經成為越來越困難的一件事,提筆忘字、寫錯別字的情況越來越多”。新課標提出:“按照規范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的過程。”新課標每一個學段都會提出具體寫字的要求,從書寫姿勢到書寫習慣,要求每一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并強調,“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
以往識字寫字教學評價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但在新課標中,對識字、寫字教學的評價要求十分具體詳盡,尤其是對不同學段提出不同要求。比如“第一、第二學段應多關注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第三、第四學段要重視考察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對考察要求“會寫”的字的掌握情況,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在重視書寫的正確、端正、整潔的基礎上,“逐步要求書寫流利”。還提出“第一學段要關注學生寫好基本筆畫、基本結構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學段還要關注學生的毛筆書寫,第四學段還要關注學生基本行楷字的書寫和名家書法作品的臨摹。”強調“義務教育的各個學段的寫字評價都要關注學生寫字的姿勢與習慣,引導學生提高書寫質量。”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改善教師教學。”根據課標精神,要全面加強對識字寫字的評價,尤其要發揮形成性評價的作用,要采用多種方式進行評價,特別要把老師評價與學生互評以及自評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運用激勵機制,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被動的“要我寫”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寫”,進而促進學生主動識字興趣的激發,促進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