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輝 通化師范學院
目前城鎮化建設正在高速進行,民俗體育作為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早已淡出許多人的視線,尤其是在學校城鎮人口較多的情況下,人們對民俗體育的認識也更加表面。但無論是對于這項傳統體育文化本身的傳承價值,還是對于民俗體育為我們的身心素養的提升來說,民俗體育都是中小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目前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發展民俗體育在城鎮化背景下的重要意義,但在正式實施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只有解決這些阻礙中小學民俗體育教育的問題,才能使民俗體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發揮其真正作用。
如今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生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質層面,對于精神和思想的追求更為廣闊和深遠,這就促使了許多傳統文化的再次大規模出現推廣。民俗體育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各個節氣、節日、特殊時期進行的各種各樣不同規模的傳統體育活動,民俗體育是伴隨著中華傳統文化而產生的,蘊含著中國獨特的民族風情。在如今國家支持體育文化發展的特殊時期,民俗體育更要把握好時機走進日常生活,尤其是在中小學教育中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從而更好的推廣和傳承體育文化。
新型城鎮化建設主要表現為城市建設的和諧規劃,為城鎮居民提供了更多自由活動健身的場地和空間,有利于民俗體育的發展滲透。同時,民俗體育作為更貼近群眾的體育運動方式,能夠更明顯的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減輕人們在工作學習中的壓力,陶冶人們的情操。民俗體育能夠弱化城鎮文化體系建立中的各種矛盾,實現城鄉文化的真正交互,推動新型城鎮文化體系的建立和健全。中小學生作為青少年,更能發揮民俗體育的日常性特點,將民俗活動帶到日常生活中,促進新型城鎮文化體系發展。
民俗體育作為體育文化的重要一環,卻很少在傳統文化保護中被人們提及,其獨特性和歷史性很少為人重視。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要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的體育課堂中融入民俗體育文化,引領學生接觸民俗體育項目,了解民俗體育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核,對于民俗體育的傳承具有重大意義。如今,我們的生活方式與民俗體育發源時大相徑庭,但民俗體育中蘊含的集體文化和生活化的信息卻是我們不能割舍的歷史記憶,正因如此我們才更應該重視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為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小學體育課程早已成為具有規范性和完整教學體系的課程,其教學模式及考核標準都有十分全面的規則,在這樣形成體系的課程中貿然加入民俗體育,勢必會產生各種各樣復雜的矛盾[1]。民俗體育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其形成離不開當地居民的歷史文化經歷,但這些文化早已與如今的中小學生相距甚遠,其過高的自由性也會破壞體育教學的規范管理,在體育課堂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學生難免對民俗體育是否可以真正提高自身身體素質,應對體育考核產生懷疑,從而難以真正融入民俗體育的活動當中,導致民俗體育的加入只是一具空殼,無法發揮其真正的有效作用。
重視民俗體育教學時間尚短,在此之前人口城鎮化早已成為大勢所趨,這就導致了許多對于民俗體育具有深刻了解的人才早已流入城鎮其他部門,很少主動從事民俗體育的教學工作[2]。如今體育教學系統中大多是體育相關專業的專門性人才,但由于過往并未對民俗體育起到足夠重視,導致了民俗體育相關的人才大量流失。如果學校不重視民俗體育教學,自然不會花費大量的資金培養教師的民俗體育知識,導致教師對民俗體育的了解不夠深入,枉論開發新的民俗體育教學模式。最終導致教師很難真正在民俗體育教學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文化的傳承,也就失去了進行民俗體育教學的根本目的。
在信息網絡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了解到體育運動在中外發展之間的差異性,也都可以接觸到中外體育不同的各類項目。中小學生作為十分容易趨向于實時熱點的人群,在接觸的西方體育完備的賽制規則以及各項體育賽事之后,會天然的對這類簡單易懂并且受到新聞報道較多的體育運動產生興趣,并借助簡單的方式進行體育運動的學習[3]。在民俗體育式微的情況下,很難讓中小學生主動對其產生興趣,甚至會被視為在體育課堂上擠占其運動時間的任務性運動,從而導致中小學生對民俗體育產生反感,為民俗體育的發展帶來消極的影響。
民俗體育并非一項枯燥無趣的體育運動,在進行合理的引導和科普后很容易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但如今的情況卻恰好相反。許多教師并沒有重視民俗體育教學前的科普教學,直接進行活動這樣單一的教學形式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讓學生在并未透徹了解民俗體育的情況下進行學習,也并不能將民俗體育的內核傳授給學生[4]。民俗體育如若只進行課堂上的短暫教學,就不能起到真正的推廣作用,更不會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民俗體育活動。加之民俗體育并沒有完備的平臺建設,僅僅通過課堂單一的知識汲取民宿體育文化,也對學生進行進一步了解產生了嚴重阻礙。
想要民俗體育在如今完善的中小學體育課程中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合理的進行體育項目的挑選,讓中小學生可以更加自然的接觸民俗體育運動,并主動挑選適宜自己的運動進行日常活動。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全面了解每位同學的身體情況以及同學們大致的興趣方向,結合同學們的關注熱點進行民俗體育項目的挑選。教師在引進民俗體育項目的過程中,可以適時的收集同學們的意見,在推進民俗體育運動進課堂的過程中,也千萬不可操之過急,一定要讓同學們在接受民俗運動的情況下進行民俗體育運動項目的活動,引導同學們了解民俗體育的基本特點,使同學們逐漸對民俗體育產生興趣并循序漸進的不斷深入學習。
只有教師真正了解民俗體育的內核,才能將民俗體育更好的教授給中小學生。因此我們要致力于培養專業的民俗體育人才,不拘一格進行民俗體育人才的招募,真正將民俗體育重要意義傳播給大眾。對于許多學校缺乏民俗體育人才的現狀,也應當積極做出改善,可以設立民俗體育項目的相關培訓,學校統一組織體育老師進行民俗體育的教育學習,保證教師具有教授民俗體育項目的基本能力,且真正意識到民俗體育對于體育行業的重要意義。政府應適當的設立相關的人才鼓勵機制,引進民俗體育的真正人才,組織民俗體育的專業人員進行體育課程的討論完善,為民俗體育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礎。
西方體育對于中小學生的影響十分明顯,但阻止中小學生對于西方體育的追逐顯然是難以施行并且不正確的。傳播民俗體育并非是迫使中小學生只能學習民俗體育,而是要讓中小學生體會到民俗體育的優點,發自內心的對民俗體育產生歸屬感,達到真正的體育文化自信。外來文化的入侵雖然會對中小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本土文化卻更存在耳濡目染的優勢,學校應當將民俗體育融入日常的活動中,無形中讓同學們進行民俗體育項目的接觸和民俗體育文化的滲透,對民俗體育的教育教學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正確的引導會帶領中小學生走向正確的學習方向,學校正式引領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一環,因此疏而不堵才是對于中西方體育文化碰撞這一情況的正確應對方式。
真正了解民俗體育運動項目后會發現,民俗體育運動項目十分豐富,尤其是其中許多日常的體育項目極其適宜引入中小學生的體育課堂。中小學生正處于精力旺盛、好奇心強、團隊意識強烈的階段,恰好符合了民俗體育中豐富多變的體育項目特點,極易引起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當在正式進行體育運動教學前,通過多媒體放映或親自示范等多種方式進行民俗體育項目的科普,并適時加入民俗體育的傳統文化背景,在調動起學生的課堂興趣以后進行項目的開展。課堂教學以后,教師可以舉辦與民俗體育項目相關的比賽,引領學生更多的關注民俗體育,更多的參與到民俗體育的活動中去。
在城鎮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具有傳統意義的民俗體育恰好可以把握住進行推廣和發展的機會,進行進一步的傳承和發揚。而對于民俗體育來說,中小學教育則是進行民俗體育推廣的重要陣地,介于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民俗體育更容易融入中小學生的體育教學中,憑借其獨特的歷史性和趣味性把握住中小學生的興趣特點。雖然如今民俗體育融入體育教學仍在起步階段,依舊存在著難以適應中小學課程、教學資源不足、教學方式模糊、被西方體育侵占生存空間等情況,但我們更應轉變就學方式,通過各種手段使民俗體育真正融入中小學生的體育教學中,甚至走進日常生活之中。我們要讓民俗體育以中小學生為根據點,在城鎮化過程中起到其獨特的文化融合作用,并將這一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下去,同時為中小學體育教育注入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