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奧 中共營口市委黨校
當下,城市化已進入發展快車道,城市人口數量激增,城市公共安全已經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受到國家的高度關注。但現階段,我國的城市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還存在著不完善之處,對社會的平穩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
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基礎設施并未滿足基本的防護標準,并且長時間缺少維護維修,存在隨時發生損壞的可能性,產生安全隱患。一方面,許多城市居民居住場所的安全設施不符合防護標準,由于居民住宅在建筑的設計和施工過程中,建筑企業和施工單位欠缺有關抗災能力的考慮,為滿足人們的居住需要,更多將精力花費在房屋結構設計上,并且城市居民本身存在安全意識薄弱的特點,導致住宅建筑的抗災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城市的建設也不滿足現有的安全設施要求,由于我國城市擴張速度較快,所以在城市中出現很多道路狀況不良的現象,許多道路甚至未設置安全標志和安全線,對駕駛人員和行人都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城市內出現突發安全問題時,往往需要相關的安全部門立刻做出正確決策,但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安全部門無法保證當下決策的科學性,同時會使安全部門的管理層人員無法堅定決策。在緊急狀況和自然災害發生后,由于信息傳遞不暢、信息來源不可靠,可能會降低信息傳遞的及時性,應急部門無法快速做出決策,制定相應的應急措施,甚至會出現制定錯誤應急措施的狀況。有關安全部門不能及時了解突發危機的信息,進而未能及時做出正確判斷,無法使用科學合理的對應方法進行處理,最終導致未能有效地遏制危機。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原因,還會導致前線人員無法及時收到上級安全部門的指示,前線人員不敢擅自進行處理而選擇等待,最終導致事情處理不及時,事態逐漸嚴重化。
政府部門應該對公共安全風險管理進行責任監督。發生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時,往往是多個部門進行聯合應急管理,但在實際公共安全應急處理中可以看出,我國對城市公共安全應急制度的責任劃分并不是十分明確,在責任管理體系上還存在不完善的問題。公共安全事件的發生往往是由于我國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體制不健全導致的,所以當城市發生嚴重的公共安全事件后,必須要對相應的管理人員進行追責,才能提高公共安全管理人員的事件處理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但由于我國公共安全風險管理責任機制的建設不夠完善,各崗位的責任主體不明確,負責人的責任感不強,導致公共安全風險意識無法提高。近年來的行政訴訟數量逐年增加,執法機關作為被告進入法庭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且敗訴率還在不斷上升,而敗訴后還需要司法人員和行政機關都承擔相應責任,這就導致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產生種種顧慮,無法發揮真正作用。因此,責任機制的建設不完善,在出現安全時間后難以確定問責對象,嚴重影響城市公共安全。
我國目前的公共安全管理重點主要集中在突發事件的后續處理上,對于突發事件的預防預測和災后重建方面研究不足,應急預測設備陳舊落后、決策指揮不夠及時,應急事件發生后反應時間較長。重大應急事件發生前,無法及時對其進行預測,從而難以通過合適的途徑應對突發事件。另外,城市安全管理平臺的建設暫不完善,無法有效發揮其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發布信息的功能。當前許多地方政府過于重視突發事件后續管理,而忽視了事前的預測,導致應急事件處理不及時,造成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
目前我國許多城市依然未將應急知識和應急對策普及到群眾之中,無法滿足城市安全需求。雖然許多城市堅持宣傳應急知識,但部分城市居民卻認為災難發生概率較小,缺乏相應的重視,這種態度會導致城市發生緊急事件后人身財產損失嚴重。由于這部分居民沒有接受應急知識的培訓,在緊急事件發生后,會產生極度緊張的情緒,使自己面臨極大危險,甚至可能錯失逃生機會。此外,有許多城市居民不重視城市公共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城市中隨處可見占用消防通道、電瓶車進入電梯等現象,為城市帶來許多安全隱患,若發生火災更會嚴重阻礙救火工作的開展,為城市公共安全帶來巨大危害。
在對城市建設進行規劃的過程中,要提前加入對抗災害的措施,在規劃建設重要設施時,要制定嚴格的災害防范標準,并在各個階段嚴格遵循標準建設。同時在各個階段做好災害風險評估,從而使基礎設施在面對災害時具有更強的抵抗能力。還需要重視消防通道、安全出口等安全逃生設施的建設,定期對其進行檢查,排查所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提高其抗災性能。除此之外,有關部門要積極優化城市道路條件,在合理的位置設置相應的指示牌和地面標線,重視橋梁、隧道的建設和改造,定期對其進行檢查和維護,保證橋梁隧道和道路的正常安全使用,如發現安全隱患,必須及時維修,確保其安全性能可以投入使用,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
當發生緊急狀況或災害時,有關部門應及時收集災害相關信息,并依靠科學的手段對其加以分析,為后續的決策和處理環節打下良好的信息基礎。但在公共危機發生時,會出現大量復雜信息,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從海量信息中準確篩選出對危機處理有所幫助的有用信息,可以為更快、更有效地解除危機提供幫助。除此之外,各個地區的管理部門還應根據突發事件的緊急程度和嚴重程度,及時發出預警,使人民群眾及時了解災情嚴重程度,避免出現人心惶惶的局面。同時各地區要及時收集相關信息并向管理中心匯報,幫助管理中心下達更科學有效的決策。此外,相關部門應及時關注信息的變化,一旦信息朝異常方向發生變化,應立即采取措施進行防范,以免緊急情況突然發生,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威脅。
由于公共安全事件的緊急性,必須要在事件發生后做出及時高效的處置,若公共安全管理的職責不清、責任不明確,則會帶來極大的風險。所以,為降低公共安全風險,有必要對責任制度做出明確。首先,建立權力分配制,城市安全事故發生后,中心城市的政府部門擁有調動一切部門的資源和信息的權利,可以及時處理安全事故。此時,必須打破部門之間原有的權責機制,重新進行權力分配。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城市安全管理監督機制要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內部監督要建立獨立于其他城市安全治理系統的信息反饋系統,對其他部門進行監督。最后,要建立信息反饋機制,信息反饋系統需獨立于其他系統,不隸屬于任何安全部門,僅僅服務于最高安全決策系統。獨立的信息反饋系統可以直接獲取真實的城市安全信息,為內部監督機制提供信息。
1.提高預測預警能力
要想對緊急情況進行準確的預警,就必須要先進行準確的預測,對災害可能發生的時間、地點因素和發生方式做出準確的預測和判斷,從而進行預警,指導相關人員進行有效應對。目前我國正在不斷發展緊急事件預測工作,通過收集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和計算,利用實際數據對各種現實危機的發生和應對進行模擬,從而形成完善的災害預測系統,可以為災害預防提供預警。
2.提高決策能力
為合理應對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不光要對其進行預測預警,還需要相關的決策機構在危機發生后的第一時間進行準確果斷的決策。城市公共安全有關部門之間必須加強溝通,使用最新的信息化技術和通訊技術,在危害發生后及時進行信息互聯共享,總結經驗教訓,逐漸形成科學有效的決策機制,從而在危害發生后將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損失降到最低。
要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形成有效保護,必須從城市居民自身出發,有關部門需要通過開展城市公共安全講座等方式,使城市居民掌握一定的應急事件應對方式,從而降低其生命財產損失。政府還應積極向居民宣傳緊急信息求助平臺,例如火災發生時,消防車需盡快抵達火災現場,救護車需盡快抵達傷病人現場等,要提高消防車和救護車的效率,則需要公共安全管理部門和交管部門以及廣播電臺協調配合,加上人民群眾的自發配合,提高消防車和救護車的救援效率,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降低財產損失。另外,警方也可以對危機事件提供特殊照顧,例如私家車承載傷病人員時,可以求助于交警,交警會以警車作為前導車輛,選擇最優路線,大幅提高送醫速度,保證傷病人員及時得到救治。
總而言之,構建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體系,是城市管理過程中的必要措施,尤其在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不斷加快的當下,有關部門更應當對過往經驗不斷總結,建立適合當下時代特征的全新城市安全管理體系,不斷提高應急管理能力,維持城市公共安全系統的正常運轉,確保城市管理工作穩步進行,為構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