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寒瀟 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需要更多的文化自信。武術在中華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技術人才為目的的專業教育。主要是為社會培養一批畢業后能夠投身于社會的、理論知識扎實的、專業技能強的應用型人才。武術教學是高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武術教育讓在校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武術文化,進一步提高人文素質,培養一批有責任感和有抱負的愛國青年。
中華武術文化神秘而博大精深。武術所蘊含的文化體現在思想、風俗、教學、戰術、技術等多方面。武術文化不僅具有普遍的文化特征,而且具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內涵。它帶有東方民族的烙印,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風俗、宗教、經濟、文化、政治、歷史和社會等方面。因此,武術理論與實踐的運用,包含了儒、道、佛等哲學概念。比如佛教崇尚和重視人性與頓悟,調節呼吸和身心。道家崇尚天人合一,以自然、空虛、寧靜、無為為主題。儒家崇尚修養,注重以禮制心,以人為中心的核心思想。
近年來,武術項目在高職體育中并不普及,選修課數量少,學校對武術教學重視也不夠,在武術教師招聘以及武術教師在教學中都缺乏重視,進一步導致武術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責任感。此外,一些武術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也偏低。在武術教學中,缺乏對學生思政教育,特別是武德及中華武術德引導與教育,這樣就難以讓學生理解中國武術的精髓,進而失去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在高校開設武術課程,目的就是為了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以及責任心。通過調查得知,國內多數高職院校武術教學流于形式。在校學生通過老師的教與個人的學基本掌握了武術動作,卻對武德和精神沒有更深的認識,甚至部分學生只是為了獲得學分學習的武術,這樣也就制約了武術文化的傳承。高職院校武術教學與傳統文化傳承不能有效結合直接影響了高職院校武術教學與傳統文化傳承的進一步發展。
通過調查得知,多數高職院校的武術教學方式相同,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缺乏創新性與趣味性的教學指導,這使得高職院校武術教學更加枯燥乏味,也讓在校高職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失去興趣。多數高職院校武術教師還停留在課堂上簡單的動作模仿教學上,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開啟多元化教學模式的創新,相對簡單的武術教與學,導致學生無法更深層次的了解中華武術文化,也會影響武術教學與傳統文化傳承的進一步發展。
當今世界全球化,加速了中西文化不斷碰撞,不僅相互促進,而且存在一定的相互影響。西方流行文化及運動深受國內年輕人的喜愛和推崇,籃球、足球、排球、街舞、滑板、華爾茲、瑜伽等運動讓很多在校大學生癡迷。因此他們逐漸忘記了中國傳統武術,這也阻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武術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職院校開設武術課程并有效的傳授武術文化。使青年人認識到武術價值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從某種程度上說,武術文化的傳承既保護了民族文化,又弘揚了民族精神。利用武術課發揮武術文化的作用,培養在校高職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樹立弘揚和傳承武術文化的遠大志向。
武術的學習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武術技能,更是為了讓學生在心中打下武術文化的烙印,使當代大學生不僅可以通過武術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而且可以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例如,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學生需要練習基本功——扎馬步,這是一個非常磨練意志、堅持到底意識培養的過程。此外,武術還蘊含著努力拼搏、不怕苦、不服輸的精神,是幾千年傳統文明的縮影。在武術教學中傳承武術文化,可以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情操,使他們表現出良好的奮斗、努力、拼搏的精神。
高校武術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傳承和發展可以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眾所周知,“禮”是武術文化的核心內容,體現在武術的各個方面。同時,大學武術教學蘊含著懲惡揚善、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傳承武術文化讓學生長期接受優秀文化的洗禮,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當代大學生責任感,使大學生積極自覺地弘揚正能量。
在中國傳統武術的形成過程中,不僅受到儒家、道家的影響,還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武術文化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哲理。在發展過程中,傳統道德和傳統民族精神滋養著武術文化。武術文化中的“仁”,體現了武術文化的民族特色。在高職院校開設武術課程時,教師在教學時還應向學生講解武術基本功的文化內涵。這樣,學生在學習武術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習武術文化中謙恭有禮的態度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武術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習慣。在冬練、夏練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不怕困難的意志。在教學過程中教授武術俠義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總的來說,可以弘揚高職院校的武術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成為有理想的有用人才。這樣,他們不僅可以鍛煉自己的身體,還可以擁有非常健全的人格,從而進一步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高職院校開設的武術課以競技項目為主。讓在校生代表學校參加各種武術比賽以及提高身體素質是高職學校武術課的主要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關注武術技能教學的研究,更多地思考如何使學生掌握這些武術技能。從武術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這種教育觀念滯后,不利于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高校武術教師要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除了思考如何教給學生武術知識和技能外,還應在武術文化文明禮儀素質內涵的基礎上,大力弘揚自強、德行、禮儀等品質,堅持鍛煉和弘揚武術文化的教育宗旨,使學生在掌握武術技能培養自身素質,同時培養團體合作、互助的精神。簡言之,思想是行動的指南。高職院校武術教學改革和武術教育理念的創新是改革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直接影響著武術教學改革的效果。
在學校武術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示范教學法,即先示范動作,再讓學生模仿練習。這種教學方法使武術成為一項純粹的提高身體素質的運動。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一步一步跟著老師走。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武術的精髓。教學內容偏向于競技武術。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側重于運動技能的學習。同時,普通高校武術教材普遍存在“從眾”的心理,看別人用什么教材就選用相同的教材,教師未考慮到教材是否適用本校學生,這樣就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為了降低難度,一些學校堅持簡化教學內容、減少學生選擇余地的原則。從武術文化傳承的角度出發,教師應改革教學內容,在培養學生武德、提高學生文化體驗的指導下,促進武術文化的傳承。武術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格斗、套路和技術。深化大學生武術文化意識,增加學習武術的樂趣,培養大學生終身武術意識。
高職院校傳統的武術課,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通常是終結性評價。即比賽是主體,勝負決定優劣。這種教學評價不利于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每學期武術結課時,學生只掌握武術的基本技能或幾套武術套路,而沒有形成實戰實踐能力,更談不上感受武術所蘊含的武術文化。因此,從武術文化傳承的角度出發,教師應改革教學評價,將武術文化作為評價指標納入評價體系,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也就是說在武術課教學評價中,教師應降低對套路熟練程度、技擊技術或發力技巧的分值,應將學生學習態度、武術理論和武術文化素養作為評價指標之一納入評價體系,特別是將學生對武術文化的了解作為重要指標,在此基礎上,建立完善的武術教學評價體系,有效傳承武術文化。
武術是一項傳統運動。學習武術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武術教學需要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歷史長河中求得生存。學校需要增加投資和關注,將武術帶回學生視野的中心,并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相關平臺。傳承中國武術文化可以提高國家的軟實力和民族自尊心。根據武術的特點和高職學生的成長需要,創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評價體系,盡可能開展武術實踐活動,從而達到傳承武術文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