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堂 江西省會昌縣林業局
自然生態環境與人類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生態文明建設推動了我國造林綠化項目的開展,而在造林綠化后進行森林撫育與管護則是提高綠化效果的關鍵。因此,為了讓造林綠化工程發揮出真正的生態、社會效益,就需要通過加強森林撫育與管護技術研究來推動林業技術的長期發展。
我國的林業資源管理理念相較于部分發達國家仍有不足之處,但是為了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加強林業資源管理,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針對性管理方案,以此來為林業的長期發展奠定基礎。造林綠化作為提高森林覆蓋率、美化自然生態環境的關鍵,為了讓造林綠化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就需要在造林綠化前期措施結束后針對性開展森林撫育與管護作業。在此期間,應該重點關注對林業資源的保護,并通過組建完善的監督體系,以此來實現對造林綠化的動態監管,進而提高造林綠化效果[1]。
我國林業資源在經濟發展中做過重大貢獻和犧牲,這是因為我國并沒有及時劃分出森林經營標準,在尚未完善的林業經營管理體系下,過于追逐經濟利益就會導致林業資源崩潰,因此在開展森林撫育與管護時,應該注意完善當地林業的管理機制,以此來保證各項工作在開展時能夠做到有章可循。除此之外,由于造林綠化后的森林撫育與管護需要面對不同的森林資源,因此要正確劃分森林種類,以此來提高森林撫育時的針對性,進而保證造林綠化發揮出固有的社會價值與生態價值。
在開展森林撫育與管護工作時,應該定期針對枯樹、死樹進行更換與清理。撫育期間要針對造林綠化的土壤進行定期松土,并通過間伐、修剪樹木來提高森林生長效率。由于不同的樹種的生長規律存在明顯差異性,因此在開展撫育、管護工作時必須遵循各樹種生長規律來提高管理時的科學性,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森林按照預期的發展方向不斷成長,進而保證造林綠化質量,促進當地林業的健康發展。
在森林撫育管護期間,工作人員的營林水平非常關鍵,因此為了讓造林綠化效果得到保障,應該重點關注人才隊伍組建,通過培養高素質營林人員并引進全新的技術與設備,以此來提高森林撫育與管護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區由于實際情況各不相同,因此在培養營林人員時需要保證針對性,避免因為人員能力問題而影響到撫育管護效果。
造林綠化中所開展的森林撫育管護作業,其根本目的就是保證造林綠化成果,提高造林綠化質量。為了保證森林撫育工作得以正常進行,需要結合當地林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將撫育管護工作落實到個人,以此推行撫育責任制。除此之外,還要針對撫育管護工作制定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并梳理撫育管護期間的關鍵點,加強關鍵點檢查,這樣便可以讓森林撫育管護工作變得更加具有針對性,提高造林綠化效果。
1.中耕除草
在森林撫育過程中,采用中耕除草能夠有效增加土壤透氣性與微生物活性,因此為了保證造林綠化質量,應該通過中耕除草的方式來加強綠化管理。為了避免造林時留下的林間雜草與林木搶奪養分,在郁閉之前一般要進行3次左右的中耕除草。森林中耕除草的深度要結合實際情況,每年需要將深度增加5~20cm。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減少第二年的草灌危害,在秋季進行中耕除草應該將時間控制在雜草結籽之前,必要時可以選擇除草醚等一系列低污染農藥來進行輔助除草。由于中耕除草的目的是提高造林綠化質量,因此在開展中耕除草時,要考慮當地林區的森林生長條件,以此來保證除草效果。
2.施肥與灌溉
在造林綠化之后,要結合地區情況來進行灌溉與施肥。若森林所在地區相對較為干旱或處于少雨時期,可以選擇利用噴灌、滴灌等方式來增加灌溉效率,節約水資源。為了滿足森林的水分需求,需要按照森林情況來確定灌溉深度。在面對幼林時,可以將灌溉深度控制在50cm,而在進行成林灌溉時,則可以將灌溉深度提高至100cm。在進行林區施肥時,應該結合森林生長需求來進行合理配比,通常可以將氮、磷、鉀作為主要營養成分。施肥能夠讓森林郁閉時間提前,并提高森林品質與生長效率。只有結合森林情況來進行科學施肥才能夠讓施肥效果達到最佳[2]。
3.幼林補植
在造林綠化一到兩年后,若森林的總體成活率不足85%,就應該在春季時期選擇與森林品種相近的大苗來進行補植處理。通常情況下,在對一年生幼林進行補植時,可以采用兩年生大苗。在補植過程中,需要注意對側枝進行修剪,修剪側枝結束后再進行全株補植,而在補植完成后,應該注意澆灌足夠的緩苗水。在對兩年生的幼林進行補植處理時,可以采用三到四年生的大苗來進行截干栽植,為了在栽植期間保證苗木具有足夠的成活率,應該注意施加足夠的水分來促進營養吸收。如果補植時的成活率不足40%,就需要利用重新造林的方式來進行處理。
4.整枝修剪
在造林綠化結束后,需要針對森林進行整枝修剪,因為很多森林往往存在分枝較多、主干不明顯的問題,在面對這部分森林時,就必須利用整枝修剪的方式來調整森林形態,強化森林光合作用的能力。在整枝修剪過程中,要結合實際需求來選擇合適的修枝方式,森林樹種、長勢等問題都將會影響到修剪工作的正常進行。需要注意的是,處于幼齡期的苗木應該將整枝修剪的高度控制在1/3以內,中齡期苗木為1/2,通過嚴格控制修剪高度可以避免因為修剪過當而影響到苗木的正常生長。在修剪過程中,需要盡量保證所有森林都能夠獲得足夠的光照,最好可以在修剪后產生多級郁閉。
5.間伐
間伐是造林綠化前期步驟結束后促進森林健康生長的一種撫育方式,間伐應堅持去劣存優、留疏伐密原則。對長勢不佳的森林以及病木、枯木進行間伐處理,所剩下的森林均可以保證生長質量。而且在解決林密栽植密度大等情況時,還可以結合林區需求來適當調整森林的生長空間,以此來為林木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在森林撫育管護過程中,要堅持科學采伐,科學采伐不僅能夠帶來經濟效益,還可以促進林區內部實現森林更新,調整森林結構。通過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來開展采伐作業,能夠有效提高采伐質量,讓林區在造林綠化中真正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在采伐階段,應該優先考慮采伐結束后的生態效益,避免出現過度采伐等問題。還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林區都可以進行采伐,諸如防護林、環境保護林等林區,嚴禁撫育、更新以外的所有采伐作業,若要對用材林進行采伐,應該在采伐同年、次年完成林區森林更新。
在強化林地管理時,應該對林地管理體系進行優化,通過在林地管理中強調森林資源保護并提高工作人員的森林保護意識,可以有效提高森林保護質量。另外,森林撫育與管護的根本目的是增強造林綠化效果,因此還可以加強對林區的動態監管,通過在完善森林管護體系的同時細化森林管護責任,能夠有效激發森林管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避免因為人員責任心不足而影響到森林管理效果。
1.完善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
在造林綠化中,需要關注森林病蟲害,避免因為病蟲害而影響到森林的正常生長。通過對森林病蟲害進行調查,并收集森林病蟲害的相關資料,可以結合蟲害生物學特性以及病害生理特征來完成病蟲害判斷,進而實現對病蟲害發生趨勢的預測。在此期間,要在林區內完善病蟲害監測體系,通過完善遙感云服務平臺,能夠有效實現對林木生長情況的動態觀測,在發現森林生長出現異常時,便可以第一時間對其進行處理,并制定合理的病蟲害解決方案。對于病蟲害而言,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通過將病蟲害處理在發生之前,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病蟲害對森林資源的影響。
2.病蟲害防治
生物防治是綠色防治的一種方式,應該優先選擇生物防治。在森林病蟲害防治開始前,要提前掌握森林可能存在的病蟲害類型,然后通過生物天敵來抑制殲滅病蟲。生物防治因為綠色無污染且具有較低的防治成本,因此要優先采用生物防治來消滅病蟲。除此之外,生物防治不僅能夠消滅大量病蟲,還能避免化學防治,所以要重點關注生物防治的作用。
物理防治對設備的要求相對較高,通常可以利用害蟲的習性來聚集害蟲,然后對害蟲群體進行大規模誘殺。例如可以通過害蟲趨光性采用燈光誘殺來消滅部分害蟲。
化學防治是解決病蟲害問題的直接措施,相較于生物、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的效果立竿見影,短時間內便可以體現出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且因為化學防治的使用極為方便,但是因為化學防治多次使用同一類型農藥病蟲出現抗藥性,若使用方法不當還有可能影響到林區的生態平衡,因此若要使用化學防治,必須對其用量進行控制。
總而言之,造林綠化中的森林撫育與管護技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科學的撫育管護能夠有效提高造林綠化質量,提高森林生長質量。隨著造林綠化中森林撫育管護的意識的提高,造林綠化措施一定會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