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學與新聞互涉關系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2020-11-25 05:28:41倪昌興
寫作 2020年2期
關鍵詞:美學

李 松 倪昌興

從文體角度來看,“文學”(literature)與“新聞”(news)是兩種不同的文體。所謂“文學與新聞互涉”,指的是文學與新聞在書寫實踐中敘事方式相互滲透、交融。陸機認為,文章體式千差萬別,客觀事物多種多樣,事物繁多變化無窮,完滿地描摹這些形象并不容易。所謂“體有萬殊,物無一量,紛紜揮霍,形難為狀”①陸機:《文賦》,《文選》卷 17,《四部叢刊》本。。可見,文體的差異與變化源于對象世界的紛繁復雜,如果憑借單一文體而獲得最佳的表達效果,恐怕難以奏效。據此可以理解文學與新聞之所以交融互涉的內在原因。國內外書寫實踐的事實充分證明,文學與新聞之間存在彼此互涉交融的文體交互關系。從文學對新聞的影響來看,新聞從業者往往糅合文學的敘事風格與詩性語言寫作報道,從而增強敘事的感染力與穿透性。從新聞對文學的影響來看,作家會在新聞報道中找尋素材或借鑒新聞報道的形式進行創作,從而增強內容的真實性、新奇性與即時性。

目前國內學界對“文學與新聞的互涉關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筆者(檢索時間為2019年7月7日)在“中國知網”數據庫檢索后發現,以“文學”和“新聞”為主題的文獻合計7497篇;以“文學”和“新聞”為主題,全文包含“關系”“滲透”“交融”“融合”的文獻分別有 3733篇、1337篇、764篇、2016篇。目前尚未有學者針對此項研究做過專題的述評。為了梳理這一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更好地推進學術的進展,筆者對大量的相關文獻進行了篩選、甄別與提煉。由于文獻的數量和內容過于龐雜,筆者秉持去粗存精、寧缺毋濫的原則,重點考察歷史梳理與理論闡釋這兩種研究路徑。

一、文學與新聞互涉關系的歷時性梳理

文學與新聞在書寫實踐中的互涉有三種基本的表現形態,一是文學文體的題材內容來自于新聞素材,二是新聞寫作具有文學性因素,三是文學文體與新聞文體交融而形成混雜性的(hybrid)文體。國內學者在研究上述表現形態時,著眼點、思路、方法等都頗為多樣。

筆者重點關注的是國內學界對于中國新聞文體嬗變的研究,這一選擇基于兩個原因。從歷史事實來看,新聞文體相較于文學文體,其發展歷史并不長,新聞文體早期的邊界是模糊的。最早的新聞媒體是報紙,但報紙誕生之初,并無成熟的新聞文體可供選擇,報紙新聞不得不從別的成熟的文體那里汲取營養,其中就包括文學文體。從研究現狀來看,第一,“橫向的寫作技法研究”長期占據我國新聞寫作研究的主流地位①劉勇:《中國報紙新聞文體嬗變(1978-200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頁。。王中很早就指出新聞寫作課程的問題所在,“僅僅從‘橫’的方面來講新聞寫作的體裁還不夠,容易使學生對各種體裁的認識僵化,不知其來龍去脈,不知其相互關系,不知向哪個方向發展”②王中:《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序》,李良榮:《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頁。。具體到文學與新聞的互涉,僅僅針對相關表現形態進行“橫向的寫作技法研究”是不足夠的,還需要“歷史化”地理解二者的互涉。第二,目前國內學界對于上述三種表現形態的歷時性梳理主要聚焦新聞文體,而對文學文體和所謂的“混合文體”則著力不多。

(一)報紙新聞文體的獨立過程19世紀初,第一批近代中文報紙誕生,中國當時的文體之林中并沒有新聞文體,古典文學修養深厚的近代報人選擇取法于古典文學。但報紙新聞的功能是真實、及時地反映現實社會,與新聞寫作的發生機制不同,陸機描述了文學創作的心理過程:“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于典墳。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③陸機:《文賦》,《文選》卷 17,《四部叢刊》本。這段文字反映了創作主體面對外在世界心物交感、感物抒懷、信筆成文的書寫特點。報紙新聞文體雖然脫胎于文學文體,但是寫作動機、目的與方法不同,它不追求古典文學的美學訴求而走向工具性的實用表達。

李良榮勾勒了中國報紙新聞文體脫胎于文學文體、不斷變革,最終獲得相對獨立的歷史線索。概括而言,中國報紙新聞文體獲得相對獨立經歷了兩個階段。1815至1895年的報紙新聞文體是“在古典文學襁褓里”。消息脫胎于古典小說和記敘文,但古代記敘文難以達到“準確無誤、迅速可靠、一目了然”的要求,于是報紙新聞文體首先在消息寫作中進行突破;通訊脫胎于傳記、游記;言論起初受八股文、桐城派文章的影響,內容空疏、文字矯揉,于是近代報人試圖找到更適合報紙評論寫作的表現手法,王韜、鄭觀應的論說正是一種嶄新的政論文體。1896至1918年的報紙新聞文體“從古典文學中脫穎而出,成為獨立的體裁,并且日趨成熟”。隨著時局的急速變化,讀者對新聞的需求愈發迫切。消息趨于簡潔明快、公正客觀,議論性的、文學性的寫法逐漸消失;通訊基本消除文學色彩,使用概括性語言客觀地敘述事實;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報章體(時務文章)”標志著政論成為一種獨立的報紙新聞文體④李良榮:《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二)新聞和文學傳播載體的劃界近代中國的報紙新聞文體的邊界之模糊,除了體現在報紙新聞文體汲取了古典文學的營養,還體現在報紙同樣刊登文藝性文章。因此,報紙是中國文學一種新的傳播載體。1872年《申報》創辦,列出專門條文征求文藝稿和評論稿,“文藝”成為報紙的必要內容。1897年,《字林滬報》創辦了中國報刊史上第一個副刊《消閑報》。蔣曉麗認為,“副刊”對于新聞與文學的“劃界”具有重要意義。“副刊”的出現標志著新聞與文學在中國第一次劃界,新聞“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字信息符號”開始擁有相對獨立的傳播空間,文學也與“現代形態的傳媒載體”實現了正式對接①蔣曉麗:《副刊:不獨立的文學大眾傳播方式——論中國近代大眾傳媒與文學傳播方式的嬗變》,《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新聞和文學的傳播載體的劃界,是在近代報紙的沿革歷程中實現的。除了逐漸突破古典文學的藩籬,新聞文體還借助傳播載體的劃界,使得文體邊界更為明晰。如今,一般情況下,人們閱讀一份報紙,預設的閱讀對象是新聞報道而不是文學作品。蔣曉麗等人的研究正說明了這種“閱讀期待”的歷史形成過程。

(三)新聞文體獨立之后的文學化新聞文體擺脫對其他文體的依附關系,同時確立了它作為文體的合法性,但新聞文體的獨立并非意味著與文學文體絕緣,新聞文體并未摒棄文學因素。國內一些學者考察了中國新聞文體獨立之后的文學化的表現形態以及原因。

根據李良榮的論述,1919至1949年的中國報紙新聞文體異彩紛呈,這一時期,包含“文學因素”的新聞體裁有兩個典型例子,一是新聞特寫,二是解放區報紙的故事式通訊。新聞特寫的出現是為了克服新聞報道的“枯燥、不生動、不形象”的缺陷,新聞特寫“吸收了文學的細節描寫的優點”,它具體、形象,不同于簡短的消息和平實的通訊。解放區報紙的故事式通訊面向的是以“農村的干部群眾以及來自農村的部隊干部戰士”為主的讀者,他們長期受民間文學的熏陶。故事式通訊“有頭有尾,有情節,有人物活動”,吸收的是中國民間文學的傳統②李良榮:《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66、112-113頁。。

目前國內學界對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76年這一時期新聞文體嬗變的研究,尚有很大的開拓空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新聞事業發生了全方位的變革。劉勇剖析了1978至2008年中國報紙新聞文體的發展脈絡,據他的論述,新時期的報紙新聞文體出現了兩次明顯的“文學化”。第一是“散文式新聞”。穆青提倡“散文式新聞”,針對的是80年代初期中國新聞寫作存在的政治化、公式化、“八股化”等問題。當時國內學界在爭鳴中達成了基本共識,即新聞可以借鑒文學的藝術性和形式美。第二是“故事化新聞”。1992年,中國新聞文體進入多元化發展期,市場化經濟體制加劇了媒體之間的競爭,這是“故事化新聞”出現的契機。“90年代初期,全國報業掀起了‘周末版’熱潮”……‘周末版’的興盛帶來了旨在‘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大特寫’的繁榮……90年代中后期相繼崛起的晚報和都市報也都將故事化新聞作為其參與競爭的重要‘籌碼’。”故事化新聞的“文學因素”主要體現為兩點,一是細節描寫,二是敘述結構效仿“華爾街日報體”③劉勇:《中國報紙新聞文體嬗變(1978-200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28-29、50、53、146、204 頁。。黃也平、周大勇從新聞媒介史的角度考察新聞與文學的歷時性關系,他們認為,從媒介短缺時代到大眾傳播時代,再到超媒介傳播時代,新聞與文學的關系是“按照‘融合—分離—再融合’的路徑向前推進的”,他們所說的“超媒介傳播時代”,就中國而言,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除了劉勇提到的“市場競爭”之外,黃也平、周大勇指出了新聞“文學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即新聞的實際社會功能的變化。在超媒介傳播時代,信息爆炸意味著信息過剩,新聞的“信息功能和輿論監督功能……正在對消遣、娛樂和審美等方面功能進行全方位‘讓渡’”④黃也平、周大勇:《“超媒介傳播時代”與正在“走回文學的新聞”——一個關于新聞命運的“盛世危言”》,《文藝評論》2012年第7期。。

二、文學與新聞互涉的理論闡釋

國內學界對于文學與新聞的互涉關系的歷時性梳理很有學術意義,呈現了文學與新聞互涉的動態的而非靜態的圖景。但是,如果僅僅停留于呈現又稍嫌粗淺。對于新聞與文學“分離”或“融合”原因的研究,基本上是“外部研究”,即從社會變遷、時代語境等方面找尋原因,但難以回答這樣一些問題,例如文學與新聞互涉是偶然還是必然?文學文體為什么可以應用于新聞寫作?文學與新聞的性質有何相通之處?等等。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國內學界從理論層面進行了闡釋。

(一)論證新聞具有美學性“新聞文學化”,是指新聞文本具有某些文學的詩性化特征。龔際平跳出了“文學/新聞”的“二元”架構,他認為“新聞文學化”的提法是“新聞界對新聞文體為豐富表現形式而采取和文學共同的語言文字修辭手段的一種誤解”①龔際平:《文學和新聞文體的關系——談新聞文體獨立地位的歷史形成》,《連云港化工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4期。。中國自古以來重視文學的政治、道德教化作用,文學在文化領域占據強勢地位,因此中國人習慣將語言文字的最佳表達手段與文學聯系起來。但使用語言文字修辭手段并非文學的“特權”,新聞也要求“在通俗、簡潔明快基礎上做到鮮明生動具體形象”,而這需要借助語言文字的修辭手段②龔際平:《文學和新聞文體的關系——談新聞文體獨立地位的歷史形成》,《連云港化工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4期。。祝克懿發表了類似的看法,她認為,新聞作品和文學作品“都需要借助語言文字的形象性來反映生活,打動受眾,獲取最佳交際效應”,因此,“文藝語體功能域中表現形象性的語文體式出現了向新聞語體功能域滲透的傾向性”③祝克懿:《新聞語體的交融功能》,《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根據以上論述,所謂的“新聞文學化”似乎無可置疑,那么,應該怎樣解釋“文學和新聞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表達手法”這一現象呢?

季水河等學者給出的解釋是,新聞與文學一樣具有“美學”性質。季水河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將新聞納入人類審美實踐活動的總體框架和美學視野中加以考察”。他認為,社會學視野中的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而美學視野中的新聞則是“新聞作者審美意識的物化”。他從三個方面闡釋新聞的“美學”性質。第一,在一定意義上,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具有審美意蘊;第二,人類掌握世界的四種主要方式,“哲學的、藝術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視為人類審美追求的四種主要活動方式;第三,人類按照“美的規律”進行生產。因此,新聞作品蘊含著作者的審美意識;新聞活動體現著人類的審美追求;新聞寫作遵循著“美的規律”④季水河:《新聞美學》,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3頁。。季水河構建的新聞美學框架的理論基礎是實踐論美學,實踐論美學對“美”的定義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按照這個定義,所有的新聞作品都是美的表達。對此,王珩提出質疑,他指出當代美學的最大變化是“在思維上用審美概念取代了美的概念”,因此“新聞美學的研究對象應是新聞審美,而不是先行預設的‘新聞美’”。新聞界對于“新聞美”的一些論述,“由于大前提沒有定準,邏輯起點不對,最終流于泛美化傾向”⑤王珩:《論新聞美學的研究對象》,《新聞知識》2014年第4期。。除了追問新聞美學是什么,還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何種新聞美學?誰的新聞美學?新聞美學的邊界在哪里?

(二)將接受美學引入新聞領域季水河上述論證新聞具有“美學”性質,是就新聞“生產”而言的,但新聞活動并非只有“生產”這一個環節,新聞活動離不開讀者的接受。秦志希指出,新聞、文學兩種文體的滲透、融合,能使受眾“在接受各種信息的同時又得到藝術美的享受”⑥秦志希:《文體·真實性·價值取向——新聞與文學關系漫論》,《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學界嘗試將“接受美學”作為“新聞文學化”的理論依據。

接受美學理論將文學研究的重點放在讀者的閱讀心理、闡釋方式上。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不同于文學文本,文學文本具有“未定性”的“空白”,只有通過讀者的閱讀才能讓文學文本的意義“具體化”,文學作品的傳播效果才能最終實現。因此,讀者的作用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能動創造,讀者對文本的接受過程是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讀者的具體化是第一性的,未定性的文本是第二性的;作者在創作時需要充分考慮同時代讀者的期待視野,只有讀者的期待視野與文學文本相融合,才能實現接受和理解①[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國內學界從三個方面論證了接受美學應用于新聞領域的必要性與科學性。第一,新聞的現實運作存在問題②下文所引的羊凡、劉蜀鄂的文章分別發表于1988年、2000年,當下中國的新聞實踐可能與他們在文章中所批評的不相符,但也可看出近年來中國新聞事業發生的變革。。羊凡指出,中國新聞媒體長期習慣于將注意力集中于宣傳內容本身,只從政治角度出發,不顧受眾的興趣和要求,導致新聞報道蒼白無力③羊凡:《接受美學和新聞傳播》,《視聽界》1988年第6期。。劉蜀鄂指出,對新聞寫作有著重要導向作用的新聞評獎往往是就文章論文章,對于文章的影響卻缺乏具體的考核方法④劉蜀鄂:《引進接受美學走出本文世界建設新聞接受學》,《新聞前哨》2000年第5期。。第二,文學、新聞的生產和接受具有“同構”關系。謝常青指出,新聞作品在被接受之前只是一種“文本”,在被受眾接受(消費)之后,它才真正成為“新聞作品”。“文學創作、新聞傳播和讀者、受眾的關系,其實都是一種雙向性的關系,亦可謂之‘雙向同構’的關系。”⑤謝常青:《接受美學與新聞傳播效應》,《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第三,新聞接受所具有的獨特性,使其有充分的理由運用接受理論來分析。劉蜀鄂指出,文學與新聞的生產和傳播方式大致相同,但與文學相比,新聞“是一種現實性、現時性更強的產品,跟讀者更近,也更應該重視讀者”。他進而分析了文學接受和新聞接受的差異。文學接受主要表現為一種審美過程,新聞主要提供信息,新聞接受更為實在、明確;文學的受眾總是某個較為固定的群體,而報紙、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則需要盡可能爭取每一個層面的讀者;每個文學作品的受眾群體難以實證,新聞的受眾是可以實證的⑥劉蜀鄂:《引進接受美學走出本文世界建設新聞接受學》,《新聞前哨》2000年第5期。。

接受美學應用于新聞領域,可以指導新聞從業者的新聞寫作,同時為研究者分析文學與新聞互涉提供理論工具。曾敏認為“新聞故事化報道”是受眾中心論的體現,她用“期待視野”、“視野融合”、“召喚結構”等接受理論觀照新聞故事化報道,論證了新聞報道使用文學技法的合理性⑦曾敏:《接受美學與新聞故事化報道》,《青年記者》2008年第21期。。李薇等人以“期待視野”為切入點,探尋普利策新聞獎特稿的“文學性和創造性的形成過程”。他們指出,美國新聞文體一直有文學性傳統,當代美國的目標受眾又接受過專業的媒介素養、審美素養的教育,因此,目標受眾的求知、求美的雙重期待視野向普利策新聞獎特稿的文學性與創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⑧李薇、廖爽、季水河:《論普利策新聞獎特稿的文學性與創造性——基于接受美學視角》,《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李薇等人并沒有預設一個想當然的、固定不變的期待視野,而是深入分析受眾的期待視野的形成原因和新變,對于運用接受理論研究文學與新聞互涉來說,具有示范意義。

(三)從系統論的角度考察文學與新聞互涉秦志希運用系統理論論證了文學與新聞互涉之必然。他認為,某一文體作為子系統,既具有相對獨立的特性,又與其他文體共存于一個大的文體系統中,必然相互聯系和影響,彼此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界線。就文學和新聞的差異性而言,新聞主要提供信息,文學主要提供審美享受,而二者的互涉則可以滿足受眾求真亦求美的需要⑨秦志希:《文體·真實性·價值取向——新聞與文學關系漫論》,《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趙立敏、倪寧基于社會系統論視角,考察了互聯網浪潮下新聞邊界的變異和重構。他們認為,系統邊界變異的主要驅動力有內源性力量和外源性力量兩種,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是導致新聞邊界變異的外源性力量。在互聯網技術的沖擊下,新聞業“正卷入一場全方位的、史無前例的泛邊界變遷之中”,“泛邊界”的影響之一是“催生了一種看似是新聞又不是新聞的‘混合物’”①趙立敏、倪寧:《社會系統論視角下新聞邊界的變異及其重構》,《中州學刊》2016年第5期。。根據他們的論述,文學與新聞互涉而生產出的文本正是二者所謂的“混合物”。

(四)學科互涉的知識生產背景中的文體互涉“知識學科化”是現代性對于知識生產的規定,但自20世紀中期以來,學科互涉成為知識生產的重要趨向。馮黎明指出,學科化能使學科合法化,使學術研究專業化、職業化,但同時也造成了知識的單面化。學科互涉“并非要取消學科的分類,而是要尋找一種‘學科間性’來建立新的闡釋技術”②馮黎明:《學科互涉與文學研究方法論革命》,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00-104、112頁。。國內學界發現,用學科互涉這一知識生產背景可以解釋文學與新聞互涉的可能。季水河等學者構建的新聞美學,正是基于學科互涉的知識生產。此外,學界也嘗試構建新聞敘事學或運用敘事學理論分析新聞“文學化”現象,比如,周大勇運用敘事學理論解讀21世紀以來“走回文學的新聞”③周大勇:《“超傳播”背景下的中國新聞文學化問題——“新10年”新聞“歷史回歸”現象研究》,吉林大學2012年博士學位論文。。方延明運用“間性”概念觀照新聞、新聞學與文學、“文學”(學科意義上的)的互涉關系,他指出,新聞學是一門“間性”學科,而這主要體現在“學科間性”和“文本間性”兩方面④方延明:《新聞學是一門“間性”學科》,《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姜榮芳在探究新新聞主義產生的原因時指出,信息社會催生了求真求實的思潮,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共同目標是求真求實,因此新新聞主義是現代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⑤姜榮芳:《新新聞主義的產生及創作形態的社會性探微》,《徐州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吳錫民將文學與新聞互涉上升到學科的高度,他認為“文學新聞學”是一門研究文學和新聞交叉運作、規律的邊緣性學科,可以作為“溝通文學與新聞之間的矛盾”的中介⑥吳錫民:《西方文學與新聞》,《廣西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如果說“學科互涉是一種新的學科知識依據生成的方式,它以兼容性和生成性超越了學科知識之間直接的借取或挪用,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的場域,一個新學科視野展示其功能的空間。”⑦馮黎明:《學科互涉與文學研究方法論革命》,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00-104、112頁。那么,包括“新新聞主義”“文學新聞學”在內的文學與新聞互涉過程中的一系列“生成物”,都具有知識生產意義上的獨特價值。

三、文學與新聞互涉研究的反思

從現有的文學與新聞互涉關系研究成果來看,還在如下三個方面有待于進一步開拓。

(一)文體考察的歷史主義目前國內學界相當一部分研究屬于新聞實務研究,即在“共時”維度討論“文學與新聞是否應該互涉,以及互涉的尺度”,這種研究作為類型與個案而言是有必要的,但如果僅僅局限于個別性問題,則缺乏普遍必然性、規律性的學術深度。國內一些研究者也嘗試對文學與新聞的互涉關系進行歷時性梳理,但尚未形成一個較為完備的、專門的體系,且側重的是新聞方面,對文學方面用力不足。筆者認為,一個可能的研究方向是框定“文學新聞”和“新聞文學”的概念、理論之邊界,再對其歷史脈絡進行專門性的梳理。陸機從文體角度指出:“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⑧陸機:《文賦》,《文選》卷 17,《四部叢刊》本。正因為客觀事物千姿百態,所以文章體式的變遷也是歷史的常態。文體的發展是一個歷史問題,因此,應該在歷史發展的框架與進程中進行理解。所謂一切都應該歷史化,是指所有的社會實踐都內在于歷史,因此只有在歷史的線索中才能了解其緣起、變遷以及相互關系。

(二)文體考察的形式化方法所謂形式化方法是指,研究者應該超越文學與新聞這兩種文體“質料”的個別有限性,從而在“形式”層面上分析構成事物的一般意義,達到基于一般規定性的類型學意義上的理解。從形式化方法出發,目的是超越現象層面的零碎、表層與偶然性,從形式本體入手獲得問題成立的詩學規律與內在邏輯,從而獲得對于文學與新聞的“理念”層面的普遍性質的理解。從文體的自律性出發,例如將語言、敘述、抒情、議論、視角、語言、真實、典型、批判、情節、結構、修辭等問題納入歷史發展的軌跡之中,并觀察這些形式在書寫歷史中的各種性質、結構與功能,最后從結構形式層面上認識文體的屬性、生成與嬗變。

(三)文體考察的交互主體性從交互主體性(Intersubjektivit?t)理論出發,我們可以把不同的文體看作是完全具體化的“單子”,每個單子是一個個體的、活的、具體的統一體,也是一個“生成中的統一體”。所有的文體共同構成了交互主體性的、交流的和開放的文類共同體。就每種文體自身來說,它是獨一無二、彼此絕對分離的個體,但是眾多的文體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功能各異的書寫共同體。作為研究者要做的工作是,去辨析不同文體之間的和諧或者矛盾關系,并通過這種文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去理解人類的書寫意義。

結語

總之,新聞與文學的共性在于它們都是一種敘述的藝術,新聞的敘述是以客觀、簡潔、迅速呈現事實為目的;文學的敘述具有虛構、想象、批判等主觀性特點,它力圖借助詩性的言說使真理與情感得以敞現。新聞滲透文學的現象顯示了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刺激性,以及作家內心力圖揭示社會矛盾的焦慮感。不少作家將新聞納入文學的創作視野,但并沒有局限于將新聞作為一種理性化的社會報道,而是通過點鐵成金的方式借助新聞素材講述故事與表達主旨。二者之間文體邊界的擴容與融合,并不意味著邊界的消失與文類的死亡。一種文體引入其他文體的屬性并不會從根本上改變自身的本質,只是各自會相應具有其他文體的因素與影響。

猜你喜歡
美學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飲食美學中還鄉
Calligraphy,the gem of Chinese culture
外婆的美學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6
現代生活美學之城
現代蘇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0:34
生活美學館
現代裝飾(2019年7期)2019-07-25 07:42:08
VR嶗山:虛實相生的美學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26
造物美學
現代裝飾(2018年5期)2018-05-26 09:09:26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欧美日本二区| 精品色综合| 婷婷午夜天|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亚洲性色永久网址| 亚洲天堂.com| 日本91在线| 91成人精品视频|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亚洲天堂|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色婷婷狠狠干|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97在线免费视频|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91视频首页| 青草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久久91精品牛牛|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国产黑丝一区| 欧美日韩成人| 夜夜爽免费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国产色伊人|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中文字幕色站|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欧美在线网|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久草网视频在线|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在线国产毛片手机小视频|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一级毛片网|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国产高清又黄又嫩的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91青草视频|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欧美在线天堂|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99在线国产|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自在线拍|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毛片视频网址|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午夜福利网址|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a|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午夜色综合| 伊人色在线视频|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